病症表现:大蒜的二次生长主要从蒜头膨大初期开始发生,紧包鳞芽的鳞片向上生长,形成新叶片,构成次级植株,从叶鞘间伸出。剥开大蒜植株的叶鞘,可观察到二次生长形成的细长植株,形似“马尾”,习惯上将其称为“马尾蒜”。主要有三种类型:(1)外层鳞芽型:大蒜植株外层叶片的叶腋中腋生1至数个鳞芽,鳞芽延迟进入休眠而继续分化和生长,形成独瓣蒜,或没有花薹的分瓣蒜,或有花薹的分瓣蒜,结果在蒜头的外围着生一些排列错乱的蒜瓣或小蒜头,使整个蒜头成为畸形。(2)内层鳞芽型:在大蒜植株内层叶片的叶腋中,正常分化的鳞芽延迟进入休眠,鳞芽外围的保护叶继续生长,从植株的叶鞘口伸出,形成多个分杈。有的分杈发育成正常的蒜瓣;有的分杈发育成分瓣蒜,其中有少数分瓣蒜还形成了花薹。轻度的内层型二次生长对蒜头的外形影响不大,发生严重时,蒜薹变短,薹重降低,蒜瓣排列松散,蒜头上部易开裂,所形成的分瓣蒜外观酷似一个肥大的正常蒜瓣,常被选作蒜种,但播种后由一个种瓣中长出2至多株蒜苗,从而影响所生蒜头的产最和质量。(3)气生鳞茎型:蒜薹总苞中的气生鳞茎延迟进入休眠而继续生长成小植株,甚至抽生细小的蒜薹。发生气生鳞茎型二次生长的植株,常使蒜薹短缩,丧失商品价值,但对蒜头的影响不大。
发生原因:1、种蒜的选用不当。由于遗传性是使大蒜产生二次生长的主要因素,所以栽种大蒜首先应该选用适宜本地区种植的大蒜品种,种蒜应具备蒜头大,蒜瓣肥,且每瓣蒜分体明显,4-8瓣构成一头。若选用不适宜本地区种植的品种,将会大大促进大蒜二次生长现象的产生。
2、蒜种储藏场所的环境条件不当。若蒜种播前30天在14-16℃或0-5℃,空气相对湿度75-100%的环境中贮藏,低温加上高湿将会使大蒜外层型和内层形二次生长株率提高。
3、播期不当。蒜瓣是由鳞茎盘上叶腋的侧芽发育形成的,同时受温度、光照、养分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盲目提前播期,也是使大蒜产生二次生长的一个主要原因。
4、蒜种处理不当。有些地方的蒜农喜欢在播前将蒜种进行冷凉或低温处理一下,然后再进行播种,认为这样会使得大蒜早出芽,其实这样做也会促进大蒜内层和外层的二次生长。
5、蒜瓣大小的选择不当。有人认为作为蒜种的蒜瓣越大越好,更易于生长,其实据笔者几年的观察,作为种蒜的蒜瓣大小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太小易于形成独瓣蒜,太大则会出现较多的农村信息化服务网站二次生长。
6、裁培管理措施不当。大蒜的适应性较强,但在生长过程中对环境条件、养分、水分都十分敏感,管理过程中的大肥大水和偏施氮肥,都会造成大蒜产生二次生长。
解决方案:1.选用优质蒜做种。农谚说”好种出好苗,好苗产量高”,所以栽种大蒜时首先确定蒜种的选用,应选择色泽洁白、顶芽肥大、无病无伤的蒜瓣,要坚决淘汰掉断芽、腐烂的蒜瓣。
2、改善贮藏条件。在播种前30天,将蒜种贮藏在温度20℃以上,空气相对湿度75%的环境中,可以十分有效地控制二次生长的产生。
3、严格播种期。适宜大蒜躺茎膨大的温度为20-25℃,高于26℃大蒜进入休眠,日照时数低于13小时新叶虽可继续分化,但不能形成鳞茎盘上的侧芽,所以大蒜栽种时必须因地、因种严格播期,不能盲目提早播种。蒜农们常说“中秋不在家,端午不在地“和“春蒜不出九”,就十分明确地指出了秋大蒜适宜在9月下旬-10月上旬,春蒜在3月中旬以前播种。
4、适当进行蒜种处理。播种前将种蒜在阳光下晾晒2-3天,使得蒜瓣间疏松,掰蒜瓣容易。播时剥掉蒜皮,除去残留茎盘,这样既可减少大蒜二次生长的产生,又可以使其萌芽早、出苗整齐。
5、合理密植。合理地密植有利于大蒜整齐及个体生长,白皮蒜的最佳行株距为16厘米×10厘米,红皮蒜的最佳行株距为10厘米×8厘米。
6、加强管理措施。在大蒜的整个生长期中,需要加强肥水供应,但不适宜大肥大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