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葱叶枯病、葱紫斑病
分布为害:葱黑斑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主要为害叶和花梗,发病初期出现黄白色长圆形病斑,而后迅速向上,下扩展,呈梭形,黑褐色,边缘有黄色晕圈,病斑上略显轮纹。后期病斑上密生黑色绒状霉层。发病严重时,会使叶、花梗变黄、枯死并折断。
症状:主要为害叶和花梗,发病初期出现黄白色长圆形病斑,而后迅速向上、下扩展,呈梭形,黑褐色,边缘有黄色晕圈,病斑上略显轮纹。后期病斑上密生黑色绒毛状霉层。发病严重时,使叶、花梗变黄枯死并折断。花茎和花序受害变色黄枯。该病常与紫斑病混合发生。
病原:病原为匍柄霉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以子囊座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以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孢子随气流和雨水传播,孢子萌发后产生侵染菌丝,经气孔、伤口或直接穿透叶表皮而侵入,葱黑斑病感病生育期在生长中后期。发病适温23-28°C,低于12°C或高于36°C不适于发病或发病缓慢。产孢需要85%以上的湿度,葫发和侵入都需有水膜存在。温暖多湿的季节发病重。田间不沾,遗留病残体多,施用未腐熟有机肥、连茬、土壤粘重、低洼积水等都有利于黑斑病发生。
防治措施:
(1)重病地实行与非葱蒜类作物2-3年轮作,最好与谷类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
(2)合理密植,定植前将前茬枯株落叶清除干净。育苗期清除病、弱苗,定植后在发病早期及时摘除老叶、病叶或拔除病株,以减少菌源。加强栽培管理,培育无病壮苗,严防病苗入田。
(3)使用腐熟有机肥,配方施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高温阶段切勿大水漫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