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主要危害叶片。衰老或受到某种伤害的叶片或种莫易染病,病斑园形或近圆形,浅灰褐色,轮纹不大明显,湿度大时病斑上生有灰黑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病斑互相融合,致叶片干枯,生产上此病有时与黑斑病混合发生。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留种母株、种子表面、病残体上或留在土壤中越冬或越夏,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形成再侵染,使该病周而复始传播蔓延开来。该菌在10~35C条件下均能生长发育,但它常喜欢较低的温度。适温为17C,最适酸碱度为pH6.6,病菌在水中存活1个月,在土中可存活3个月,在土表存活1年,一般在白菜生长中后期或反季节栽培时遇连阴雨天气,该病易发生和流行。
病害病原:病原称链格孢,属真菌界半知菌类(无性孢子类)。分生孢子梗簇生,暗褐色,较短粗或呈不规则棍棒形,具2~9个隔膜,大小27~110×2.75~4.5微米,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倒棒状或园筒状,淡黄色,大小9.5~40x5~11.25微米,具纵隔1~6个,多数3~4个;横隔1~5个,多为3个,具短嗽,仅为孢身长的一半,嗦多无隔,少数1~2个隔,无色。该菌的营养菌丝多单核,个别双核或3核,但新生菌丝尖端的细胞常为多核,且集中在该细胞顶端;分生孢子细胞亦多为单核,但孢子体最宽处常有2~3核,菌丝形成侧枝,营养菌丝形成孢子柄或孢子柄产孢时,均由母细胞先长出子细胞,母细胞的1个核或该核分裂出的子核移入新生细胞,以后由这个核继续分裂发展成侧枝、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萌发时,芽管从细胞中长出,每细胞只有1个细胞核移入发芽管,发芽管细胞单核或双核。
防治方法:(1)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低毒)
使用134-154克/亩喷雾(治疗性)
于发病之前或初见病症时开始用药防治,施药时叶片正反两面应均匀喷透药液,至欲滴时止。本品是一种非内吸性杀菌剂,具有保护作用。能够防止植物受到真菌的侵染,病菌进入植物体内后,杀菌作用很小,在植物表面有良好的附着性,不易受雨水等冲刷,具有较长的药效期。安全间隔期7天,每季作物最多使用2次。不能与碱性物质混用。建议与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轮换使用。
(2)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低毒)
使用750-1500克/公顷喷雾(治疗性)
于发病初期兑水均匀喷雾,每次施药间阔10-15天,可连喷3次。配制药液时,先往喷雾器内加入少量水,然后倒入推荐剂量的药剂,充分搅拌,最后加入足量水充分混匀本品是以触杀和保护作用为主的杀菌剂,也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应在病害发生初期施药。安全间隔期为7天,每季作物最多使用次数3次。不宜与强酸碱性物质混用。为延缓抗性产生,可与其它作用机制不同的杀菌剂轮换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