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为害:黑星病是黄瓜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为害广泛,难以铲除,严重影响黄瓜的产量和质量,减产可达50%以上,直至绝产。
症状:幼苗发病时,真叶较子叶敏感,子叶上产生黄白色近圆形斑,薄而脆,容易破裂,病斑周围有时有黄色晕圈,后期稍明显。后期病部中央脱落、穿孔,边缘呈星状开裂,生长点被害时,龙头变成黄白色,经2-3天烂掉形成秃桩,并流胶,湿度大时产生灰绿色或黑色霉状物。严重时近生长点多处受害,造成节间空短,茎及叶片畸形。茎部及叶柄受害时,病斑沿茎沟扩展呈菱形或梭形、病斑褪绿色,向下凹陷,有乳白色胶产生。后期病部为淡紫色至黑色,胶状物变成唬珀色,病部表面粗糙,严重时从病部折断,湿度大时产生烟黑色霉层,卷须受害,病部形成梭形病斑,黑灰色,卷须往往从病部烂掉,幼瓜和成瓜发病时,起初病斑很小,胶状物只有一小滴,难以发现,以后病班逐渐扩大,胶状物增加,堆集在病斑周围,容易发现,潮湿时在病斑表面长出一层灰黑色霉层,幼瓜受害时,因病斑处的组织生长受抑制而使瓜条生长失去平衡,变得粗细不匀,弯曲畸形,严重时瓜条腐烂。
病原:病原为瓜枝孢霉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该病害发生要求低温、高湿条件,棚内最低温度为10°C,相对湿度从下午6时到次日10时均高于90%,棚顶及植株叶面结露,是该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条件。病菌主要从叶片、果实、茎蔓的表皮直接穿透,或从气孔和伤口侵入。潜育期随温度而异,一般棚室为3-6天,露地为9-10天。种植密度大,光照少、通风不良,保护地大灌水,重茬地,肥料少等情况下,发病重。
防治措施:
(1)加强田间管理,升高棚室温度,及时放风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结露时间。可控制黑星病的发生。棚室内防止出现低温、高湿状态,白天气温保持在28-32°C,相对湿度保持在60%,种植后至结瓜期控制浇水。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并深埋或烧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