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黄瓜耙斑病、黄瓜环斑病、黄瓜黄点病
分布为害:各地均有发生,保护地中发生普遍,一般病田叶发病率为10%-25%,严重时可达60%-70%,甚至100%。
症状:褐斑病在日光温室黄瓜发生在后期,拱棚春黄瓜发生在结瓜初期。该病发生时,一般先从中下部的功能叶开始,在叶片背面病斑初呈散生水浸状,此症状和黄瓜霜霉病、角斑病极为相似,叶片正面逐渐呈淡褐色圆形,后变褐绿色,病斑多数直径6-15mm,小的3-5mm,大的20-25mm,后期病斑中部颜色变浅,有时呈灰白色,边缘灰褐色,湿度大时叶片背面生有稀疏的淡褐色霉状物,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枯死。
病原:病原为瓜棒孢霉菌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该病菌可通过种子进行传播。病菌以分生孢子丛或菌丝体在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一旦条件适宜,借气流或雨水飞溅传播进行初侵染;病部新生的孢子,进行再侵染。适宜病害发生温度25-30°C,饱和相对湿度下发病重,昼夜温差大的环境条件会加重病情:大产量后,营养供应不足植株衰弱时,宜发病;霜霉病发生后,叶片枯死,光合产物较少时此病易发生;偏施氮肥,磷、钾肥不足时,宜发病。
防治措施:
(1)该病菌孢子致死温度为55°C,10分钟。种子播种之前,用常温水投15分钟后转人55°C热水中浸种15分钟,并不断搅拌,然后让水温降至30°C,继续浸种6-8小时,南瓜种子浸种8-12小时,捞起晾干后,置于25-28°C处催芽。
(2)由于棚内温度高,蒸发量大,造成棚内的相对空气湿度大,适宜褐斑病发生,所以应加大棚室通风量,降低棚内空气湿度,抑制该病发生。通过放风可降低棚室内温度,有利于对病害的控制。
(3)及时疏除下部老叶、病叶,减少传染源;通过疏叶,增加株间通透性,降低空气湿度,有效地控制病害。
(4)檬室内黄瓜,应根据天气、产量,及时追肥,以防脱肥抵抗力下降感病。褐斑病发生大多是叶色变黄,植株衰弱时感病,夏季一般5-7天浇一水,气温较高时3-5天浇一水,每亩次追高氮高钾复合肥20kg,可绕一水,追一次肥,每隔7天喷药时加入叶而肥,可喷施白糖150倍+芸苔素7000倍+海藻酸叶面肥500-700倍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