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欧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植保交流 > 瓜果类 > 黄瓜 > 病害 >

黄瓜褐色小斑病

别名:黄瓜褐脉叶,黄瓜锰过剩症

分布为害:棚室保护地易发生。

症状:保护地内早春栽培的黄瓜易出现褐色小斑症,多在真叶展开达14-15片以后发生在中下部叶片上,该病由多种原因引发,但症状相似,具有共同特征。发病叶片先是在大叶脉旁边出现白色至褐色条斑(点线状小斑点),发病早期条斑受叶脉限制而不连片,条斑紧靠大叶脉。条斑处叶肉坏死,大叶脉间的叶肉上还有零散的褐色诞点。叶片背面与叶片表面条斑相对应的位置呈白色。随病情发展,叶柄附近条斑相连,也有的植株在大叶脉间的叶肉上呈现不规则形淡黄色至褐色小斑,叶背面相应位置也呈白色,似干菌脓。

黄瓜褐色小斑病,水溶肥冲施肥

病原:生理性病害。

发病规律
关于发病原因,目前尚有许多不明之处。
(1)锰过剩症引起的叶脉褐变:叶内锰的含量过高,一般先从网状支脉开始出现褐变,然后发展到主脉,形成“褐脉叶”。如果锰的含量继续增高,则叶柄上的刚毛变黑,叶片也开始枯死。锰过剩可能是因为土壤中的锰被激活成可吸收状态,但有时则是由于频繁使用含锰农药所致。
(2)低温多肥引起的生理障碍:在低温多肥的情况下,沿叶脉出现黄色小斑点,并逐渐扩大为条斑,近似于褐色斑点。其发病多在下位老叶,而且是从叶片的基部主叶脉附近的叶肉开始,集中在几条主叶脉上,呈向外延伸状。从症状特点、集中发病等情况考虑,可能是某些特定品种在低温多肥的环境下产生的一种生 理障碍。
(3)低温多肥引起的生理性褐变:属锰过剩的慢性发作,但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土壤偏酸性,土质黏重,有机质含量高,土壤湿度大时,活性锰含量高。因此,种植年限较长的棚室,土壤往住酸化、当大量施用有机肥,遇土壤低温、高湿时,土壤中的锰呈还原状态,活性增加而易被植株吸收,造成锰中毒。另外,不同品种对锰过剩的忍耐能力不同,一般喜长日照的耐热的夏季型黄瓜品种在棚室内栽培时,在低温、短日照时期易出现褐色小斑症,低温会助长病情发展。
(4)菊苣假单胞病:沿黄瓜叶的土脉出现黄色不规则枯斑,对光观察可在黄色斑内看到如同地图上标明似城镇房屋街道样的相连的方块。经长期从事温室黄瓜技术推广工作专家鉴定,将病原定为菊苣假单胞,属细菌性病害。

黄瓜褐色小斑病,叶面肥喷施注意事项
防治措施
(1)选用喜短日照且耐低温、弱光的品种:冬季不宜浇水过多,尤其雨雪天气抑制浇水,可减少锰过剩症的发生。
(2)把土壤酸碱度调整到中性,避免在过酸、过碱的土壤上种植黄瓜。
(3)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适时、适量追肥。要注意钙的施用,土壤缺钙易导致锰元素过剩。出现褐色小斑症,可喷施含磷、钙、镁的叶面肥。定植后,注意增温、保温,适量浇水,土壤不能过湿或过干。

黄瓜褐色小斑病,水溶肥批发
如果您对科莱茵水溶肥感兴趣,或想了解更多水溶肥知识,您可以点击在线留言给我们留言,或拨打 400-699-2268 向我们咨询,我们诚挚欢迎您的来电!

分享到:
上一篇:黄瓜蔓枯病 下一篇:黄瓜褐斑病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3166号

收缩
  • 在线咨询
  • 技术咨询
  • 经销商咨询
  • 种植户咨询
  • OEM咨询
  • 售后服务
  •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