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一、莴笋病毒病在莴笋苗期与成株期均有可能发生,主要发病症状表现为花叶、畸形、黄花、矮缩、坏死等现象,病株发育不良,发病初期叶片呈现淡绿或黄白色不规则斑驳,叶缘不整齐,出现缺刻,后期逐渐现出黄绿相间的斑驳或不大明显的褐色坏死斑点及花叶,严重降低莴笋产呈和品质。二、寄主莴苣、葛笋、菜豆、豆、大豆、番茄、菊花等。
发病规律:莴苣花叶病毒(LMV)随病株残余组织造留在田间越冬,也能吸附在种子上越冬并成为初侵染源,主要通过蚜虫传毒、植株间汁液接触及农事操作传播至寄主植物上,从寄主伤口侵入,进行多次再侵染。蒲公英黄花叶病毒(DYMV)吸附在种子上越冬,并成为初侵染源,田间传播主要通过蚜虫传毒。黄瓜花叶病毒(CMV)在多年生宿根杂草上越冬,主要通过蚜虫传毒,也可通过汁液接触传播至寄主植物上或通过田间农事操作接触摩擦传播病毒,从寄主伤口侵入等途径进行传播。番茄不孕病毒(TAV)由汁液和桃等进行非持久性传毒。此病喜高温、干旱的环境,发病最适气候条件为温度20~25℃,相对湿度80%以下。莴营最适感病生育期为成株期,遇持续高温干早天气,易使病害发生与流行。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莴营病毒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春季的4~6月和秋季的10~11月,此时正值有翅蚜迁飞高峰期。年度间春、秋季气温偏高、少雨、蚜虫发生量大的年份发病重。栽培管理粗放、农事操作不注意防止传毒、多年连作、地势低洼、缺肥、缺水、氮肥施用过多的田块发病重。
病害病原:要由莴苣花叶病毒、蒲公英黄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和番茄不孕病毒等4种病毒引起,可单独侵染危害,也可两种或两种以上复合侵染。
防治方法:①33%氯氟·吡虫啉悬浮剂(中等毒)
使用4-6毫升/亩喷雾(保护+治疗)本品为吡啶类与菊酯类配制而成的杀虫剂,具内吸传导、触杀、胃毒功能;击倒杀伤速度较快,持效期较长,对刺吸式口器害虫蚜虫防治效果较好。安全间隔期为7天,每季作物不超过2次。
②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低毒)
使用8-10克/亩喷雾(保护+治疗)一季作物最多施用2次,安全间隔期推荐值7天。本品有效成分为噻虫味,它是一种烟碱类杀虫剂,兼具胃毒及触杀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