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一、生活习性。(一)成虫。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受惊后,腹部环节间摩擦可吱吱发声。幼虫随龄数的增加有转株为害的习性。卵散产于寄主植物的叶面或叶背。(二)幼虫。幼龄幼虫晚间取食,白天栖息在叶背;老龄幼虫昼夜取食,常将叶片吃光。老熟后入土化越冬。二、为害症状。以幼虫食害叶部,食量很大,严重时可将整株叶片吃光,对产量有很大影响。三、为害作物。烟草、芝麻、马铃薯、茄子、马鞭草科、豆科、木犀科、唇形科等植物。
发病规律:一、世代。在河南、湖北等地一年发生1代,江西、广东、广西2代,海南3代。二、越冬。各地均以未代蝇在土下6~10cm深的土室中越冬。三、发生区域。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浙江、江西、湖北、广东、广西、云南等省。
病害病原:一、芝麻天蛾,属鳞翅目,天蛾科。二、形态特征。(一)成虫。体长约50mm,翅展100~120mm。头胸部灰黑色,胸部有黑色条纹、斑点及黄色斑组成的黏暖状班纹。腹部黄色,背线蓝色,各节有黄黑相间横纹,腹面黄色。前翅狭长,棕黑色,翅面混杂有微细白点及黄褐色鳞片,具数条黑色波状横纹,中室端有一黄园点。后超黄色,有2条粗黑褐色横带。(二)卵。球形,直径约2mm,淡黄色。(三)幼虫。幼龄幼虫体色较淡,头、胸部有明显的淡黄色颗粒。老熟幼虫体长95~115mm,黄绿色,头部色浅,两侧具黄、黑纵条。单眼黑色。第1~8腹节具黄色至灰褐色斜纹,气门黑色,外具黄色环。各腹节有横皱7条,上有蓝点,尾角黄色。(四)蛹:长55~60mm,红褐色,后胸背面有1对粗糙雕刻状纹,腹部5~7节气门各具1横沟纹。
防治方法:①2.5%高效氯氟菊酯水乳剂(中等毒)
使用40-50毫升/亩喷雾(治疗性)本品为非内吸性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具有杀虫谱广,作用迅速等特性。
②50%虫螨·丁醚脲悬浮剂(低毒)
使用15-35克/亩喷雾(治疗性)本品具有触杀、胃毒和熏蒸作用,持效性好,杀虫更彻底,药效更持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