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隐翅虫分布范围广,几乎遍布世界,喜潮湿环境。成虫一般具翅,能飞过海面远离陆地,但隐翅虫自身的扩散能力并不强,它们的这种行为也只是为了避害。隐翅虫栖息的生境多种多样,林间或森林地表枯枝落叶层、草原、倒伏松树的皮下宽松的空间、腐败的水果、绽放的花朵、腐烂的树木、漂流在河岸和湖泊里的植物、粪便、腐肉、脊椎动物的巢穴等地方都能见到隐超虫的身影。还有些隐翅虫生活在特殊的生境里,有的寄生在磨菇里面,寄生在蜗牛身上。
发病规律:隐翅虫多生活在潮湿的地方。夜间活动的频率受气温、光亮、风向等因素的影响。
病害病原:一、隐翅虫居于鞘翅目隐翅虫科。鞘翅极短,因其翅藏匿于前翅之下而不易察觉而得名。二、特征:多数细长、体小,两侧平行,头、翅和腹尾呈黑色,前胸、腹部及足为橘黄色,形似大妈蚁,一般不到3毫米(或1/8时),最大可达3厘米。大多数种类鞘翅短而厚,长约等于宽,后翅发达,起飞时能迅速从鞘翅下展开,飞行后靠腹部和足的帮助叠好,重新藏在鞘超下面。大部分腹节外露。有些种类后翅退化,甚至鞘翅一并退化;有些种类鞘翅发达,完全盖住后翅及腹部。幼虫无翅。有些大型种类有美丽的黑色和黄色,像胡蜂;有的外形和行为均像兵蚂蚁。
防治方法:①2.5%溴氰菊酯微乳剂(中等毒)
使用20-40毫升/亩喷雾(治疗性)本品以触杀、胃毒为主,对害虫有一定驱避与拒食作用。作用部位在神经系统,为神经毒剂,使用昆虫过度兴奋、麻痹而死。本品每季最多使用2次,安全间隔期7天,连续使用间隔7天。
②300克/升氯虫·噻虫嗪悬浮剂(微毒)
使用27.8-33.3毫升/亩喷淋或灌根(治疗性)本品由两种作用机理的杀虫剂混配而成,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对刺吸式及咀嚼式口器害虫有效,施药1次,安全间隔期14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