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在我国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年发生2~3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翌春3~4月羽化,以第2代幼虫发生期8~9月为害较重。成虫有趋光性,在羽化后3~4天开始产卵,成块产于叶背,每块数十粒至百余粒,每雌可产400余粒,经5~6天解化。初龄幼虫群集为害,3龄后开始分散,受惊有假死习性。幼虫共7龄,发育历期40~50天,老熟后在地表结茧化蛹。第2代老熟幼虫从9月份开始,向沟坡、道旁等处转移化蛹越冬。
发病规律:在中国华北、东北及西南等地有发生,1年发生2~3代,食性杂,除为害玉米外,也为害豆类、十字花科和茄科蔬菜、棉花等作物。为害玉米的主要为第二代幼虫。
病害病原:体长14~18mm,翅展33~46mm。雄蛾触角栉齿状,下唇须背面和尖端黑褐色。腹部背面黄色,每腹节中央有1个黑斑,两侧各有2个黑斑。前翅表面多少带黄色,散布黑色斑点,黑点数因个体差异,各不相同。夏末出现的个体略小,前翅几乎呈白色,翅表黑斑数目较多。
防治方法:56%辛硫磷乳油(低毒)
使用360-450克/公顷喷雾(治疗性)辛硫磷是有机磷杀虫剂,以触杀和胃毒为主,对虫卵也有一定杀伤作用。建议与其他作用机制不同的杀虫剂交替使用不得与碱性农药等物质混用,以免降低药效。高粱、黄瓜、菜豆和甜莱等都对辛硫磷敏感,避免飘移产生药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