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一、生活习性。春季主要在杂草、十字花科和茄科蔬菜等寄主上取食,5月上句部分迁入棉田繁殖为害。条件适合的年份可持续为害到10月中旬,几乎每月出现一次种群高峰,每代15~40天。气温低于12C停止发育,14.5℃开始产卵,气温21~33℃,随气温升高,产卵呈增加,高于40℃成虫死亡。成虫产卵于棉株上、中部的叶片背面,每施产卵120粒左右。成虫喜在温暖无风的天气活动,有趋黄的习性。二、危害特点。成虫、若虫聚集在叶背面,刺吸叶片汁液,虫口密度大时,叶正面出现成片黄斑,大量消耗植株养分,导致植株衰弱,严重时甚至可使植株死亡。成虫或若虫还大量分泌蜜露,招致灰尘污染棉叶,还可诱发蝶污病。蜜露多时可使叶污染变黑,影响光合作用。此外,烟粉虽还可传播30多种病毒,引起70多种植物病害。三、为害作物。番茄、番蓉、木、棉花、烟草、十字花科、葫芦科、豆科、锦葵科等。
发病规律:亚热带每年发生10-12个重叠世代,几乎月月出现一次种群高峰,每代15-40天,夏季卵期3天,冬季33天。若虫3龄,9-84天,伪蛹2-8天。成虫产卵期2-18天。每雌产卵120粒左右。卵多产于植株中部嫩叶上。成虫在气温低于12℃停止发育,14.5℃开始产卵,气温21-33℃,随气温升高,产卵量增加,高于40℃成虫死亡。相对湿度低于60%成虫停止产卵或死去。
病害病原:一、成虫:雌虫体长0.91±0.04mm翅展2.13±0.06mm;雄虫体长0.85±0.05mm,翅展1.81±0.06mm。虫体淡黄白色到白色,复眼红色,肾形,单眼两个,触角发达7节。翅白色无斑点,被有蜡粉。前翅有二条翅脉,第一条脉不分叉,停息时左右翅合拢呈屋脊状。足3对,附节2节,爪2个。二、卵:椭园形,有小柄,与叶面垂直,卵柄通过产卵器插入叶内,卵初产时淡黄绿色,孵化前颜色加深,呈琥珀色至深褐色,但不变黑。卵散产,在叶背分布不规则。三、幼虫(1~3龄若虫):椭圆形。1龄体长约0.27mm,宽0.14mm,有触角和足,能爬行,有体毛16对,腹末端有1对明显的刚毛,腹部平、背部微隆起,淡绿色至黄色可透见2个黄色点。2、3龄体长分别为0.36mm和0.50mm,足和触角退化至仅1节,体缘分泌蜡质,固着为害。四、蜗(4龄若虫):淡绿色或黄色,长0.6~0.9mm;蠕壳边缘扁薄或自然下陷无周缘蜡丝;胸气门和尾气门外常有蜡缘饰,在胸气门处呈左右对称;躺背蜡丝有无常随奇主而异。
防治方法:10%吡丙·吡虫啉悬浮剂(低毒)
使用30-50克/亩喷雾(治疗性)建议第一次用药时间掌握在烟粉虽发生初期,第二次用药可在7-10天后进行。亩兑水至掌握在30-45公斤为宜。大风天或预计1小时内有雨,请勿施药。本品是苯醚类和硝基亚甲基类复配杀虫剂,具有触杀性和胃毒性,对粉虽有速杀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