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一、生活习性。成、若虫常群集于辣椒等寄主作物嫩茎、叶柄、花梗上,整天均可吸食,发生严重时一棵辣椒上有几百头甚至上千头聚集为害。成虫白天活动,晴天中午尤为活跃,夜晚及雨天多栖息于辣椒等寄主作物叶背或枝条上,受惊后迅即坠落,有假死习性。二、为害特点。瘤缘绪以成虫、若虫群集或分散于辣椒等寄主作物的地上绿色部分,包括茎秆、嫩梢、叶柄、叶片、花梗、果实上刺吸为害,但以嫩梢、嫩叶与花梗等部位受害较重。果实受害局部变褐、畸形;叶片卷曲、缩小、失绿;刺吸部位有变色斑点,严重时造成落花落叶,整株出现秃头现象,甚至整株、成片枯死。三、为害作物。茄子、辣椒、番茄、马铃蒋等茄科蔬菜,也可为害瓜类、蚕豆、雍菜等。
发病规律:一、发生繁殖规律。在我国南方地区一年发生1~2代,以成虫在莱地周围土缝、砖缝、石块下及枯枝落叶中越冬。越冬成虫于4月上中旬开始活动,全年6~10月为害最烈。卵多聚集产于辣椒等寄主作物叶背,少数产于叶面或叶柄上,卵粒成行,稀疏排列,每块4~50粒,一般15~30粒。二、发生区域。我国华北、华中、华南、西南等地区。
病害病原:一、瘤缘蝽,属半翅目,缘蝽科。二、形态。成虫。体黑褐色,长10.5~13.5mm宽4~5.1mm,触角上生粗硬毛,前胸背板、后足腿节粗大生有较多瘤突,前胸背板测角凸出并有显著瘤突。腹部背面黄褐色。嗽长与中足基节等长,前翅抓片黑色。未龄幼虫与成虫近似,胸部、腹部背部、翅芽黑褐色。前胸背板、各足腿节具刺突,触角4节,第3~4腹节间、第4~5腹节间的背面各现近园形斑1个。
防治方法:①2.5%溴氰菊酯微乳剂(中等毒)
使用20-40毫升/亩喷雾(治疗性)建议在害虫低龄期时施药进行防治,施药间隔期为7天。本品以触杀、胃毒为主,对害虫有一定驱避与拒食作用。作用部位在神经系统,为神经毒剂,使用昆虫过度兴奋、麻痹而死。
②1.8%阿维啶虫眯微乳剂(低毒(原药高毒))
使用30-60毫升/亩喷雾(治疗性)防治时期幼虫1-2龄效果最好。安全间隔期为2天,每个作物周期的最多使用次数为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