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一、生活习性。(一)成虫。成虫产卵于叶片的背面。越冬成虫寿命较长,雄虫为276~350天,雌虫为239~349天。成虫有明显的假死性,一遇惊扰即假死落地,并可分泌黄色黏液。早晚静止,白天活动,常以中午前后,当气温25℃左右时,最适其飞翔活动,早晚则停栖叶背。(二)幼虫。初孵幼虫群集叶背6~7个小时静止不动,以后开始为害,2龄以后开始分散,3~4龄食呈逐增,4龄食量最大。幼虫大部分在叶背停栖,取食叶肉,不甚活动。二、为害特点。成虫、若虫取食叶片、果实和嫩茎,被害叶片仅留叶脉及上表皮,形成许多不规则透明的凹纹,后变为褐色斑痕,过多会导致叶片枯萎;被害果上则被啃食成许多凹纹,逐渐变硬,并有苦味,失去商品价值。三、为害作物。马铃薯、茄子、青椒、彩色甜椒、采用大豆、豆类、瓜类、玉米、白菜等蔬菜。
发病规律:一、发生世代。北方一年发生1~2代,武汉4代。二、越冬。成虫在发生地附近背风向阳、冬季较暖、湿度适中的石缝、树洞、杂草灌木根际、墙缝、屋檐土中等处群集越冬。三、发生时期。于5月开始活动,为害马铃薯或苗床中的茄子、番茄、青椒苗。6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第1代幼虫为害期,7月中下句为化盛期,7月底8月初为第1代成虫羽化盛期,8月中旬为第2代幼虫为害盛期,8月下旬开始化蝇,羽化的成虫自9月中旬开始寻求越冬场所,10月上旬开始越冬。四、发生因素。越冬基数和死亡率是决定第1代大发生的基础。马铃薯虫发生的最重要因素是夏季高温。28℃以上即使孵化也不能发育至成虫。马铃薯观虫成虫如不取食马铃薯,便不能正常繁殖和发育,幼虫不取食马铃落,发育亦不正常。五、发生区域。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河北、山东、山西、河南、江苏、浙江、福建、内蒙古、四川、云南、西藏。
病害病原:一、马铃薯瓢虫,居鞘翅目瓢虫科。二、形态。(一)成虫。体长为6.6~8.3mm,体照形拱起,体背黄褐至红褐色,被黄灰色细毛,黑斑上的毛为黑色。头部无斑或中央有2个相连的黑斑,复眼黑色。前胸背板前缘凹入而两角突出,有7个黑色斑点,一般中央前方的2个黑点相互连合,或于其后方的一个黑点连合而成中央的黑斑,两侧各有2个黑点,或两黑点相连而成侧斑;有些个体黑斑扩大相连而成一个大斑,占前胸背板的大部分,只留浅色的前缘及外缘。两鞘翅会合处的黑斑有1对或2对相接触。雌性第5腹板后缘平截,第6腹板中央纵裂,雄性第5腹板后缘稍凹入,第6腹板后缘有圆形凹入。(二)卵。卵纺锤形,长约1.3mm。初产时鲜黄色,后渐变为黄褐色,常20~30粒排在叶片背面。(三)幼虫。末龄幼虫体长7.5mm左右,宽约3mm,纺锤形。胸、腹部中央膨大,头呈淡黄色,口器及单眼均为黑色。体被黑色分枝刺状突起。刚孵幼虫淡黄色,以后体表呈黑斑。(四)蝇。捅长7mm,宽5mm。黄白色,呈扁平椭圆形,全体被棕色细毛,老熟时可显黑色斑纹,腹面平坦;末端为幼虫蜕皮所包。
防治方法:4%阿维啶虫眯乳油(低毒(原药高毒)
使用4000-5000倍液喷雾(治疗性)本品应于马铃薯瓢虫初期施药,注意喷雾均匀。大风天或预计1小时内降雨,请勿施药。本品是由阿维菌素和啶虫眯原药与乳化剂及溶剂复配而成,具胃毒及触杀功能,按推荐剂量使用,用于防治马铃薯瓢虫具有较好效果。安全间隔期为30天,每个作物周期的最多使用次数为1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