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一、白点型。初期叶面上生白色至浅灰褐色的小点,一般正面多于叶背面,斑点扩大后呈椭园形至梭形,在湿度大时表面生稀疏的需层,后期病斑互相联合成大片枯死斑,引起半叶或全叶枯死,潮湿时枯叶表面密生灰色至灰褐色的绒毛状霉层。二、湿腐型。有时病叶上不产生白点。三、干尖型。由割茬的刀口处向下腐烂,开始呈水渍状,后变为淡绿色,有褐色轮纹,病斑为半园形至“V“字形,以后病部继续向下扩展2~3cm,病叶黄褐色,湿度大时生灰色或灰绿色绒毛状霉层。
发病规律:秋未冬初韭莱扣棚后始见发病,棚室内的生态条件有利于发病。品种间对此病抗性差异明显。病原以病叶上的灰霉传播,韭菜收割时将病原散落在土表。病原对湿度要求较严格,在大棚相对湿度84%以下时,孢子不能萌发。相对湿度92%~95%时利于病原萌发。
病害病原:病原为葱鳞葡萄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一、形态。菌丝无色。分生孢子梗从叶内伸出,淡灰色,大小(208~1216)um×(9.6~19.2)um。分生孢子椭圆形,浅褐绿色,透明,光滑,大小(12.5~25)um×(8.75~18.5)um。二、特性。病原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5~30℃,菌丝生长的适温是15~21℃。温度升高产生菌核,27C产生菌核最多。三、寄主。这种病原可以侵染韭菜、葱、蒜等蔬菜。
防治方法:①38%唑醚啶酰菌水分散粒剂(低毒)
使用1000-2000倍液喷雾(治疗性)本品是巴斯夫欧洲公司开发的吡唑醚菌酯与啶酰菌胺的复配制剂,具有内吸性,同时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施药时应现混现兑,配好的药液要立即使用。
②75%异菌·多·锰锌可湿性粉剂(低毒)
使用100-140克/亩喷雾(治疗性)病害发生前或发生初期开始喷药,间隔4-5天,连喷2-3次。本品为内吸混配杀菌剂,按推荐剂量使用,对灰霉病有较好防效。不可与强酸及碱性物质混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