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大蒜黑斑病
分布为害:大蒜叶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片。感病的植株一般先从叶尖开始发病,然后逐渐向下扩大。发病部位出现白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病斑,大小不一,随后变成灰褐色,病斑即可生出黑色霉状物。病情严重时病叶枯死,不能抽薹,抽薹后染病的则易从感病部位折断。该病影响鲜蒜株产量,也影响蒜薹和蒜头的产量,一般减产20%-30%。
症状:大蒜叶枯病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及薹茎等部位,以叶片发病为主。叶片受侵染后,表现出4种发病类型,尖枯型、条班型、紫斑型和白斑型。病害发生严重时,叶片上病斑可穿过叶节向叶鞘延伸,使叶鞘枯黄。田间潮湿时,病斑表面产生褐色至黑色霉层。尖枯型下部叶片初呈白色圆形斑点,逐渐扩展后,叶尖变成深褐色坏死,两侧隐约有紫褐色斜纹。条斑型主要发生在中下部叶片。叶片染病,产生纵贯全叶的褐色条斑,沿中助发展或位于叶片一侧。紫斑型整个生育期可见,为田间主要病斑类型。叶片受害,病斑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色泽较深为紫褐色,边缘淡褐色,两端有枯黄色坏死线,扩展蔓延后可使叶片枯黄。白点型抽薹期上部叶片出现密集圆形、卵圆形白色小病斑,边缘明显。有些白斑后期发育成紫斑。
病原:病原为枯叶格孢腔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在田间地表和土壤中的病残体上以及大蒜收获后临时堆放场所遗弃的病残体上越夏,也可在葱、韭菜等寄主上侵染越夏。大蒜出苗后,温湿度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滴飞溅传播侵染发病。该菌生长适温为20-28°C;分生孢子形成适温为23-28°C,萌发适温为19-34°C,一般温度越高,湿度越大,发病越重。当旬平均气温在20°C左右,高湿时利于病害发生和流行。大蒜田管理粗放,整地质量差,田间坷垃大、高低不平,发病重。与葱、韭菜混作,重茬连作地发病重。肥水管理不当,氮肥施用过多,底肥不足,发病重。种植密度大,田间通风不良,发病重。畦作、地膜覆盖栽培,发病轻。
防治措施:
(1)大蒜收获后清除田间残株落叶,严禁将残株落叶随意遗弃在田边及沟渠中,应集中烧毁或妥善处理,以减少菌源积累。
(2)合理轮作倒茬,能破坏病原菌的生存环境,减少菌源积累。
(3)采用地膜覆盖裁培技术,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耕作层松软,土壤肥力高,保肥、保水性能强的地块。
(4)播前药剂拌种,浸种,蒜头剖开用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用量为蒜头种子重量的0.3%进行拌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