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为害:大蒜锈病是大蒜的主要病害。各地均有分布,发生普遍。发病率可达10%-30%严重蒜田病株率高达80%,对产量和质量有明显的影响。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和假茎。发病初期,叶片表皮下产生椭圆形稍隆起橙黄色小斑点,即夏孢子堆,不久表皮破裂,散出橙黄色粉末即夏孢子,后期病部形成黑褐色疱斑即冬孢子堆。发病严重时叶片布满锈粉,发黄枯死。
病原:病原为葱柄锈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侵染叶片和假茎。病部初为梭形褪绿斑,后在表皮下出现圆形或圆形稍凸起的黄褐色或红褐色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橙黄色粉状物,即夏孢子。病斑四周有黄色晕圈,后病斑连片致全叶黄枯,植株提前枯死。生长后期,以未破裂的夏孢子在留种葱和越冬青葱及大蒜病组织上越冬。翌年入夏形成多次再侵染,这时正值蒜头形成或膨大期,为害严重。蒜收获后侵染慧或其他植物。气温高时则以菌丝在病组织内越夏,夏季冷凉地或湿度大的地区该病容易流行。
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如紫皮蒜,小石口大蒜,舒城蒜较耐病,要因地制宜选用。
(2)避免葱蒜混种,注意清洁田园,以减少初侵染源。
(3)适时晚播,防止脱肥,避免偏施氮肥,减少灌水次数,杜绝大水漫灌,早春遇连续阴雨,要及时检查发病中心,喷药预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