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玉米黄斑病、王米黄叶病
分布为害:是近年来我国玉米上继大斑病、小斑病、锈病之后的又一重要病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后叶片布满病斑,连片时干枯死亡,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降低产量。
症状:该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也可为害叶鞘和苞叶。病斑初为水浸状或淡黄色半透明小点,之后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梭形或长条形病斑,病斑因品种抗性不同而表现不一样,一般长1-5mm,宽1-2mm,大小不等;病斑中央苍白色,呈半透明状,周围有褐色环带,外围有明显的黄色晕圈;多个病斑相连形成大斑,叶片的前半部或叶缘坏死;病斑在叶片上呈不明显的分节状发生。潮湿的情况下可产生黑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病原为新月弯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潜伏于病残体组织中越冬,也能以分生孢子越冬。带菌的玉米秸秆和杂草是病害发生的初侵染源;菌丝体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到玉米叶片上,进行再侵染。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属于典型的成株期病害,王米苗期抗病性较强,随着植株生长抗性减弱。中原田间发病始于7月下旬到8月初,发病高峰在玉米抽雄后,即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由于该病潜育期短(2-3)天,7-10天即可完成一次侵染循环,如遇高温,高湿,可在短时期内大面积流行发生,低洼注水田和连作田发病较重。
防治措施: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防治策略是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措施。
(1)种植杭病品种,加强载培管理,减少越冬菌源。合理轮作,合理密植,加强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玉米收获后及时清理病残体,集中处理,减少初侵染源。
(2)在发病初期,田间发病率10%时喷药防治,有效药别有代森锰锌、甲基硫菌灵、多菌灵等。气候条件适宣发病时一周后防治第二遍。可在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喷洒30%苯甲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或80P%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别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5%丙环唑乳油3000倍液,或亩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5-30g,或亩用45%代森铵水剂每亩100-150g。
如果您对科莱茵水溶肥感兴趣,或想了解更多水溶肥知识,您可以点击在线留言给我们留言,或拨打 400-699-2268 向我们咨询,我们诚挚欢迎您的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