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欧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科莱茵 > 植保交流 > 大田类 > 玉米 > 病害 >

玉米小斑病

别名:玉米斑点病

分布为害:玉米小斑病是一种真菌病害,为我国玉米产区重要病害之一,在黄河和长江流城的温暖潮湿地区发生普遍而严重。在安徽省淮北地区夏玉来产区发生严重。一般造成减产15%-20%,严重的达5o%以上,甚至绝收。

玉米小斑病

症状:常和大斑病同时出理或混合侵染,因主要发生在叶部,故统称叶斑病。发生地区,以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丘陵区为主。此病除为害叶片、苞叶和叶鞘外,对雌穗和茎轩的致病力也比大斑病强,可造成果穗腐烂和茎杆断折。其发病时间,比大斑病稍早。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半透明水泽状褐色小再点,后扩大为(5-16)mmx(2-4)mm大小的椭圆形褐色病斑,边缘赤褐色,轮廓清楚,上有2-3层同心轮纹。病斑进一步发展时,内部略褪色,后渐变为暗褐色,天气潮湿时,病斑上生出暗黑色霉状物(分生孢子盘),叶片被害后,使叶绿组织常受担,影响光含机能,导致减产。

病原:病原为玉蜀黍平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玉米小斑病

发病规律:主要以体眠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侵染玉米,在病株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发病适宜温度26-29°C,产生孢子最适温度23-25°C,孢子在24°C时,1小时即能萌发,遇充足水分或高温条件,病情迅速扩展。玉米孕穗、抽穗期降水多、湿度大,容易造成小斑病的流行,低洼地、过于密植荫蔽地,连作田发病较重。

防治措施
(1)因地制宜,选种抗病杂交种或品种。
(2)清洁田园,深翻土地,控制菌源:摘除下部老叶,病时,减少再侵染菌源:降低田间湿度;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力。
(3)用40%卫福悬浮剂300ml加水1.-2kg拌种100kg。(4)可在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喷洒30%苯甲丙环唑乳油1500倍液或25%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或2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或亩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65g对水喷雾,或亩用5%腐万利可湿性粉剂50-100g兑水喷雾,或亩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200-400g对水喷雾,或亩用40%稻瘟灵乳油150m对水喷雾,隔10-15天防一次,连续防治1-2次。

玉米小斑病

如果您对科莱茵水溶肥感兴趣,或想了解更多水溶肥知识,您可以点击在线留言给我们留言,或拨打 400-699-2268 向我们咨询,我们诚挚欢迎您的来电!

分享到:
上一篇:玉米大斑病 下一篇:玉米弯孢霉叶斑病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3166号

收缩
  • 在线咨询
  • 技术咨询
  • 经销商咨询
  • 种植户咨询
  • OEM咨询
  • 售后服务
  •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