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为害:茶苗白绢病为害茶苗,使整株枯萎,叶片脱落,严重时成片死亡。分布广泛,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广东、四川、云南等省均有发生。
症状:发生在根颈部,病部初呈褐色斑,表面生白色绵毛状物,扩展后绕根颈一圈,形或白色绢丝状菌膜,可向土面扩展。后期在病部形成油菜籽状菌核,由白色转黄褐色至黑褐色。由于病菌的致病作用,病株皮层腐烂,水分、养分运输受阻,叶片枯萎、脱落,最后全株死亡。
病原:病原为齐整小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罗耳阿太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自然条件下很少产生。
发病规律: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附于病组织上越冬,干燥条件下可存话5-6年,第二年春夏之交,温湿配度适宜时前发产生菌丝,沿土隙蔓延或随用水、灌溉水、农具等进行传播,侵染幼苗根颈部进行为害、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以6-8月发生最盛。土壤粘重,酸度过大,地势低洼,茶苗长势差,以及前作为感病寄主地,病害发生亦重。
防治措施:
(1)选择生荒地或非感病作物的地作苗面。
(2)注意茶园排水,改良土壤,促进苗木健壮,增强抗病力。
(3)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
(4)感病苗而应及时清除病苗并进行土壤消毒。药剂用70%五氯硝基苯每方1-25kg加细土混匀撒施土面.7-10天后再撒一次。
(5)感病较轻的苗木可用药液灌流,药剂有500多菌灵500倍液,或0.5%硫酸铜液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500倍液。移栽茶苗可用20%石灰水浸泡清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