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为害:茶树发病后生长不良,茶叶细小,病叶制成的干茶具苦涩味,对严量和品质均有较大的影响,全国各茶区均有发生,以山高雾大的茶园发生教多。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嫩梢等部位。叶片染病,病部初生褐小点,后扩展成灰白色中间凹陷的圆形病斑,大小0.8-3.5mm,边缘具暗褐色或紫褐色隆起线,中央红褐色,后期病斑中间散生黑色小点,即病原菌的菌丝块,湿度大时,上生灰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子实层,别于白星病。叶柄、嫩梢染病产生类似的症状。
病原:病原为茶居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块在茶树上病叶及落叶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嫩叶、成叶、幼茎,经几天潜育,产生新病斑后,又形成分生孢子,进行多次重复侵染,使病情不断扩大,该病属高温低温型病害。相对湿度高于80%,气温20°C易发病。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发病重,秋雨时节也常常发生,尤其是平原低洼、潮湿的茶园及高山多雾的茶区易发病。茶园管理粗放、肥料不足、采摘过度,造成茶树衰弱的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龙井茶、毛蟹、黄叶早等抗病;白毛茶、云台山、大叶种、凤凰水仙易感病。
防治措施:
(1)选栽抗病品种,逐渐淘汰感病品种。早春结合修剪,清除有病枝叶,减少初次侵染来源。
(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加强茶园肥培管理,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3)结合采茶,及时采下有病芽叶,以抑制病情。
(4)早春或秋季初发病时开始喷洒50%多菌灵1 0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900倍液。非采摘茶园也可喷洒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