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一、生活习性。成虫活泼,飞翔于葱株间或栖息于叶筒端。幼虫在叶组织中的隧道内能自由进退,并在叶筒内外迁移于为害部位。成熟幼虫即在蛙道中化。二、为害症状。雌成虫先用产卵器在叶片上刺孔,然后通过刺孔取食。取食孔呈白色园形斑点或圆形刻点,多沿叶片纵向排列整齐,也有分散的,当成虫发生量大时,大葱叶片上布满密密麻麻的取食孔;成虫产卵孔与取食孔明显不同,呈细长椭圆形,多数十几粒呈双列倒八字形排列在葱叶上。幼虫潜食叶肉组织,形成潜道。在大葱、大蒜、洋葱叶形成的典型潜道是连续的且比较直;当某一部位幼虫较多时,很多潜道融合形成潜食斑。幼虫为害韭菜时多在心芽及韭白部分,韭菜受害后常导致地上部韭苗腐烂枯死。幼虫潜道及成虫取食孔都可降低寄主植物的光合作用,严重影响作物生长,造成叶片提前枯死,产量降低。特别是葱、韭叶片受害后,不仅造成严重减产,而且降低甚至丧失食用价值,其商品性大大降低,损失严重。三、为害作物。为害百合科葱屈的葱、韭菜、大蒜、洋葱等作物,以大葱、韭菜受害最重。
发病规律:一、7~8月份间盛发,为害严重,直至9~10月份间尚继续为害,使葱株枯姜。二、发生区域。在中国的华北、西北地区。
病害病原:一、葱斑潜蝇,双翅目,潜蝇秆。二、形态特征。(一)成虫。雌虫体长2~2.5mm,雄虫1.75~2.0mm。成虫头部黄色,复眼蓝绿色且有金属光泽;触角3节,黄色。胸部灰黑色,仅肩胛、翅基部和背板两侧淡黄色,背中2行。足黄色,仅基节基部黑色。前翅无色透明,后翅平衡棒黄色。腹部黑色,节间膜及边缘黄色,长有。(二)幼虫。初龄幼虫体乳白色,口钩黑色,老熟幼虫体浅黄色,身体柔软透明,体表光滑。幼虫腹末端有一对管状的后气门,后气门有8个气门孔。(三)卵。长椭圆形,浅米黄色。(四)。围师,椭圆形,初为淡黄色,后变为黄褐色,壳坚硬。
防治方法:①40%阿维敌敌畏乳油(中等毒(原药高毒))
使用900-1200喷雾(保护+治疗)本品对害虫以胃毒和触杀为主,兼有一定的内吸作用和较强的渗透性能,从而形成较完全的杀虫方式,与其他药剂无互抗性。安全间隔期为3天,每季最多使用2次。
②60%灭蝇胺水分散粒剂(低毒)
使用20-25克/亩喷雾(治疗性)在幼虫发生初盛期用20-25克/亩对水喷雾。本品是一种昆虫生长调节剂,作用机制独特,持效期长,具有强内吸作用,对双翅目昆虫的卵及幼虫有特殊生物活性,可使幼虫在形态上发生畸变,成虫羽化不完全或受抑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