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为害:葱白腐病是大葱的一种重要病害,分布较广,多数地区发病较轻,局部地区发生较重,病株率达10%以上,影响大葱生产。
症状:植株发病初,叶尖交黄,进而矮化枯死。此时茎基部组织出现水浸状病块。后呈干腐状,微凹陷,灰黑色,并沿茎基部向上部扩展,地下部变黑腐败。叶鞘表面或组织内生有稠密的白色绒状霉,以后渐变成灰黑色,并迅速形成大量菌核,菌核多为圆形,较小,为0.5-1mm,菌核多重叠为菌核块。鳞茎和根染病则呈水浸状腐烂,也生有白色绒霉或黑色菌核。
病原:病原为白腐小核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随寄主植物在田间越冬,菌核也可在土壤中越冬,菌核在春季条件适宜时,萌发长出菌丝,借灌溉、雨水蔓延传播。在气温15-20°C、土壤湿度大的条件下,易发病。所以,在春末夏初,温度较低、多雨的季节发生严重。此外,长期连作、排水不良、缺肥、生长不良时,易发病蔓延。
防治措施:
(1)重病地,应进行3-5年轮作。应在无病区,或无病田块留种,防止种子带病传播。
(2)育苗移栽时,剔除病苗,防止病菌带入大田传染。田间发现病栋,立即拔除。并用药制或石灰粉消毒,适当灌水,雨季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避免发病条件。
(3)收割后及时把田间病株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并进行深翻地,把病菌翻入深层,减少田间病源。
(4)在无病区或无病植株上留种,防止种子带菌,带菌种子可用种子重量0.3%的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50%多菌灵按0.5%比例拌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