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育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苗期、成株染病叶鞘、叶身出现周边不明显的油渍状暗绿色病斑,后逐渐扩大至5~10厘米的大型油浸状青白色大病斑,病斑中央白色至灰白色,病斑扩展至叶端逐渐干枯下垂,就1株而言,该病发病初期多在同一高度位置上,别于疫病和灰霉病。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囊,借灌溉水或风雨传播,病斑上新产生及地表的游动孢子借雨滴溅射传播。一般5~6月始发,随雨季到来,病情加重,夏季连阴雨天气多易发病,暴雨过后排水不及时,地头积水、氮肥过多或植株徒长发病重。
病害病原:称葱疫霉,属卵菌。孢子囊倒洋梨形,大小31~82×23~52微米,偶具乳头状突起,产生游动孢子;藏卵器穿雄生或雄器侧位;卵孢子球形,大小22~39微米。
防治方法:①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低毒)
使用133-167克/亩喷雾(治疗性)于发病前或发病初期施药,本品是一种具有保护性和内吸性杀菌剂,主要是抑制菌体内丙酮酸的氧化。霜脲氯与保护性杀菌剂代森锰锌混用能延长防效期。本品不能与铜及强碱性物质混用。为了避免产生抗性,可与其他作用机制不同杀菌剂轮换使用。
②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低毒)
使用651-813.6克/公顷喷雾(治疗性)本品为保护性杀菌剂,能粘附在植物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有效成分依靠在植物表面上水的酸化,逐步释放铜离子,抑制真菌孢子萌发和菌丝发育。避免在阴温或露水未干前施药,以防药害。不能与石硫合剂或适铜即分解的农药混合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