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蟋蟀草、油葫芦草
分布为害:牛筋草,禾本科,穆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分布在全国各地,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发生为多。秋熟早作物田为害教重的恶性杂草,棉花和果、桑园,为害较重。
形态特征:高15-90cm,杆丛生,多铺散成盘状,斜生或仰卧。有时近直立,不易拨断。叶鞘压扁而具脊,鞘口具柔毛;叶舌短;叶片条形。花序穗状2-7枚,呈指状排列于秆顶,有时其中l或2枚单生于花序的下方;小糖含3-6花,成双行密集于穗轴的一侧;颖和稃均无芒,第一颖短于第二颖,第一外稃具3脉。有脊,脊上具狭翅,内稃短于外稃,脊上具有小纤毛。颖果长卵形。
发生特点:生长于荒芜之地、田间、路旁。苗期4-5月,花果期6-10月。种子繁殖。上海一带于4月中下旬出苗。5月上、中旬进入发生高峰,6-8月发生少,部分种子1年内可生2代。秋季成熟的种子在土壤中休眠3个多月,在0-1cm土中发芽率高深3cm以上不发芽,发芽需在20-40°C变温条件下有光照。恒温条件下发芽率低,无光发芽不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