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苗期发病,主要为害叶片。先在叶背生水渍状小点,后于叶面形成0.2~0.5厘米黄褐或灰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坏死斑,边缘颜色较深,呈油渍状,有的相互连结成大斑块,天气干燥时,病斑质脆,致叶片干枯死亡。湿度大时,叶背病斑分泌出乳白色菌脓,干燥时,病班呈白色膜状,后来病部开裂,呈穿孔状。诊断要点是,开始时在叶背上出现呈膜状的不规则形的角斑。潮湿时,病班上溢出白色的菌脓,叶面则有呈油渍状的黄褐色斑。后期病斑呈白色膜状,容易开裂穿孔。
发病规律:病菌在种子上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其腐生性较弱,在病残体分解后,便不能在土壤中继续存活。病菌也可在越冬的十字花科蔬菜及十字花科杂草上存活。种子也能带菌。病菌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鬓延,昆虫也能传播病菌。在露水未干时进行农事操作,病菌会污染农具或人体,再接触健壮植株时病菌就得以传播。25~27摄氏度,多雨、多雾、重露时易发病。大白菜莲座期至包心期为感病期,此时如遇连阴雨天病害极易流行。
病害病原:病原称菊营假单胞杆菌,属细菌界薄壁菌门。菌体短杆状或呈链状连接,极生1~4根鞭毛。
防治方法:(1)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低毒)
使用100-125克/亩喷雾、弥雾(治疗性)本剂是一种内吸杀菌剂,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持效期长,药效稳定。主要用于防治植物细菌性病害。
(2)25%氨基·乙蒜素微乳剂(中等毒)
使用50-67毫升/亩喷雾(治疗性)于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每隔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喷雾要均匀周到。本品是由乙蒜素和氨基痹糖素两种活性物质复配而成。安全间隔期为7天,每季最多使用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