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最初发病于接触地面的叶柄和根尖部,叶柄发病部位呈水渍状,外叶失去水分而萎蔫,最后整个植株枯死。生长后期发病时,首先出现水渍状小斑点,叶片半透明,呈油纸状,最后整株软化、腐烂,散发出特殊的恶臭。黄条跳甲、甘蔗黑蟋掉等虫害严重时,病菌从伤口处大至侵入,导致病害加重。有时,在运输途中发生软化腐烂现象。
发病规律:病原菌在20℃、高湿度下,主要以寄主植物根际土壤为中心形成菌落长期生存。降雨时借助土粒飞溅,从白菜下部叶片、叶柄部位的伤口和害虫食痕侵入。大风天气,可以将带菌尘土吹向菜地,降雨过后,有些植株上部开始发病。病原菌通常借地表流水而传播。其发育适温为32~33℃,如遇寄生植物,即迅速紧殖。即使消毒土壤,病菌密度也可立即恢复如初。
病害病原:病原菌为欧文菌属(Erwinia)菌体短杆状,大小为0.5~1.0um×1~3um,革兰染色阴性,单生,双生或短链状,有多根周生鞭毛,无芽孢。化能有机营养型,兼性厌气,代谢为呼吸型或发酵型,氧化酶阴性,过氧化氢酶阳性。营养琼脂上菌落园形,隆起,灰白色。
防治方法:(1)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低毒)
使用100-125克/亩喷雾、弥雾(保护+治疗)本剂是一种内吸杀菌剂,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持效期长,药效稳定。主要用于防治植物细菌性病害。是防治水稻白叶枯病良好的药剂。安全间隔期为21天,每季最多施药2次。本剂应掌握在发病初期使用,采用喷雾或弥雾。
(2)32%唑酮·乙蒜素乳油(中等毒)
使用75-94毫升/亩喷雾(保护+治疗)本品是一种保护、内吸性杀菌剂,具有预防和治疗双重作用。药效较迅速、持效性较好等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