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北方白菜产区有时发生。多在包心中后期常与黑斑病混合发生,混合为害。主要为害叶片,初生近园形病斑,直径约10mm,灰白色或浅褐色。病斑四周具黄绿色晕圈。后期病斑上散生或轮生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发病规律: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播种大白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多次再侵染。发病适温18~20℃。多雨年份,田间湿度大或结露次数多,持续时间长,栽植过密易发病;偏施过施氮肥或后期脱肥,湿气滞留发病重。
病害病原:病原称芸薹叶点霉,属真菌界半知菌类(无性孢子类)。病斑上的小黑点即载孢体,初埋生后突破表皮,近球形,大小100~250um,高85~175um,器壁膜质,褐色,孔口圆形,深褐色。分生孢子圆柱形,两端较园,单胞无色。
防治方法:(1)80%多·锰锌可湿性粉剂(低毒)
使用600-800倍液喷雾(治疗性)
在病害初发期均匀喷雾,连用3次,间隔7-10天用药1次,施药前请搅拌均匀,充分溶解,药液需均匀地喷于作物叶片正反两面,茎枝表面,直到湿润为止。本品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
(2)20%氟酰胺可湿性粉剂(低毒)
使用90-112克/亩喷雾(治疗性)
最佳防治时期为发病初期,间隔7-10天施药1次,可连续使用2-3次。本品具有预防保护、内吸治疗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