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欧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植保交流 > 大田类 > 水稻 > 病害 >

水稻黑条矮缩病

别名:水稻矮稻

分布为害:湖北一些发病地区,病田病丛率30%-50%,重病田病丛事高达70%-90%。轻病株结实50%左右重病株形成"半包穗"或“包颈穗”,不结实,重病田损失50%左右。

症状:属飞虱传播的病毒病,病原为稻黑条矮缩病毒。病株分蘖增加,叶片短阔、僵直,叶色深绿、叶背的叶脉和茎杆上,有初为蜡白色,后变褐色的短条瘤状隆起,不抽穗或穗小,结实不良。不同生育期染病后的症状略有差异。苗期发病:心叶生长缓慢,叶片短宽、僵直、浓绿,叶脉有不规则蜡白色瘤状突起,后变黑褐色,根短小,植株矮小,不抽穗,常提早枯死。分蘖期发病:新生分蘖先显症,主茎和早期分蘖尚能抽出短小病穗,但病穗缩藏于叶鞘内。拔节期发病;剑叶短阔,穗颈短缩、结实率低。叶背和茎秆上有短条状瘤突。

 水稻黑条矮缩病

病原:稻黑条矮缩病毒,简称RBSDV,属植物呼肠弧病毒组病毒。


发病规律:黑条矮缩病主要由灰飞虱传播,白背飞虱和白带飞虱次之。土壤,种子、病草及病汁液都不能传病。灰飞虱在病株上吸食1小时即可带毒;吸食1天约有60%--70%的飞虱带毒;吸食3天以上约有90%以上飞虱带毒。但是,这时还不能传毒,必须经过7-35天的循回期后,才有传毒能力。经过循回期后,灰飞虱只要在健全的稻株上吸食30分钟,就可以引起20%以上的稻苗发病,吸食时间越长发病率越高。被侵染稻株经15天左右的潜伏期才表现症状。灰飞虱不能将病毒经卵传给后代,只有在病原植物(病稻株、病麦株、病玉米株、病杂草株等)上吸食后才能带毒。所以水稻黑条矮缩病是通过灰飞虱在水稻及其它病原植物上反复转移而进行传播的。5月下旬飞虱开始迁人水稻秧田,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为传毒高峰期,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病害症状表现高峰期。

 水稻黑条矮缩病

防治措施
(1)合理布局,连片种植,并能同时移栽,不要多个品种混裁。清除田边杂草,压低虫源、毒源。
(2)注意秧田、本田前期防治,有小麦的地方还要注意麦田防虫。抓住一代成虫从麦田迁向稻田和二、三代成虫由早稻本田迁向晚稻秧田及玉米上,末代成虫和越冬若虫从晚稻迁到早播麦田的防治。
(3)杀虫防病每亩用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250g,或25%速灭威可湿性粉剂100g或50%吡蚜酮20g,加水30kg喷酒,隔3-5天1次,连防1-3次。也可喷施植物病毒疫苗500--600倍液,具有免疫和治疗作用。

水稻黑条矮缩病

如果您对科莱茵水溶肥感兴趣,或想了解更多水溶肥知识,您可以点击在线留言给我们留言,或拨打 400-699-2268 向我们咨询,我们诚挚欢迎您的来电!

分享到:
上一篇:水稻谷枯病 下一篇:水稻赤枯病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3166号

收缩
  • 在线咨询
  • 技术咨询
  • 经销商咨询
  • 种植户咨询
  • OEM咨询
  • 售后服务
  •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