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沟叩头虫、沟叩头甲、土蛐蜒、芨芨虫、钢丝虫
分布为害: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精翅目,即头虫科,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北方。为害各类蔬菜播下的种子、幼苗。
为害特征:幼虫在土中取食播种下的种子萌出的幼芽、农作物和菜苗的根部,致使作物枯萎致死,造成缺苗断垄,甚至全田毁种。
发生规律:由于幼虫体名为金黄色,体形似针,故名金针虫。成虫因有弹跳习性,所以又称叩头虫。其种类在全国分布有10多种,造成为害的主要是沟金针虫和细胸金针虫两种。沟金针虫2-3年完成1代,以成虫或幼虫在土中越冬。翌年4月上旬为成虫活动盛期,卵散产于3-7cm深的土中,卵期35天,幼虫到第三年8月老熟后作土室化蛹,蛹期20天左右,成虫羽化后于10月在原土层中越冬,细胸金针虫多2年完成1代,以成虫或幼虫在土中越冬。春季土壤化冻后,越冬幼虫上升到表土活动为害,幼虫活动适温在10cm土层,上温为7-11°C。当土温超过11°C时逐渐下移,为害减轻。老熟幼虫于7-9月在土中化蛹,10-20天后羽化为成虫,即在蛹室内越冬。第二年5月中下旬才出来活动。沟金针虫主要在土中活动,但受温、湿条件的影响很大,依土壤温湿度变化作垂直运动,当10cm深上层温度6°C时即上升运动,土温达10--20°C时可严重为害种实和幼苗。春季多雨水则加重为害。以幼虫为害刚发芽的种子和幼苗的根部,造成缺苗断垄。成虫在补充营养期间取食新芽和树叶,也造成一定的为害。
防治措施:
(1)搞好中耕除草,精耕细作,可抑制其沟金针虫为害。
(2)播种前选用5%氟虫腈悬浮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