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为害:灰霉病是番茄上的一种重要病害,特别是冬春季节保护地内低温、高湿,内外气候条件变化较大,往往发病严重,造成减产20%-40%。
症状:番茄灰霉病是大棚栽培番茄的重要病害,病菌主要侵害果实,侵染由残留的花及花托向果实或果柄扩展,使果皮成为灰白色水渍状,变软腐烂;以后在果面、花萼及果柄上出现大量灰褐色霉层,果实失水僵化。灰霉病也为害茎叶,成株期病斑始见于叶片,由边缘向里呈“V”字型发展,并产生深浅相同的轮纹,表面着生少量灰霉,叶片最后枯死。
病原:病原为灰葡萄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番茄灰霉病的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随病残体组织遗留在土壤中越冬,通过气流、雨水和农事操作传播。低温、高湿是发病的必要条件,尤其高湿是病害发生发展的主导因素。温度在I5°C左右、相对湿度80%以上为发病的起始条件。保护地在春季遇连阴雨天气,如不及时放风,棚内气温降低、湿度增大时,则本病严重发生。此外,植株密度过大,生长繁茂和管理不善均能促进病害发生发展。
防治措施:
(1)保持棚膜清洁,增加光照,适时通风、降低棚内湿度。建议在上午保持较高的温度,使棚顶露水雾化,下午适当延长放风时间;夜间特别是下半夜应适当增温,避免植株叶面结露。
(2)浇水要选在晴天进行,避免在阴雨天浇水,同时要控制浇水量,切忌大水漫灌,最大限度的降低湿度。
(3)对病叶、病果和病枝要及时摘除,装在塑料袋内,带出棚外集中处理,防止病菌再次侵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