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系统症状为幼叶卷曲或顶部坏死,由此引致侧芽增生或出现丛生。病株下部叶片褪绿和变素。(1)植株。发病初期病株顶部叶片黄化变小,花瓣变绿后迅速变成叶片状,顶部枝梢不肥大,不直立向上,但往往在叶腋处长出大呈腋芽,在腋芽上又长出许多纤弱的不定芽或纤细的腋芽,致病株呈丛枝状,不能结实。(2)叶片。苗期发病5天后初显环状坏死班,叶片褪绿且迅速落叶。该病在茎组织发展很快,苗期施用氮肥过多,造成茎变软,在靠近地面处出现坏死班,引起猝倒。(3)果实。果实除产生褪绿斑以外,还在成熟果实上产生环状或平行斑。
发病规律: 病原番茄丛矮病毒病通过汁液传毒,该病毒进入寄主,必须在土壤积水的条件下,侵染方法尚未明确,但似乎可通过损伤的根细胞侵入。ToBSV不能被消化,即使通过人、畜的消化道也不能改变其传染性。此外,在河水中也发现ToBsV,污水和淤泥作为肥料时,有可能传播该病毒。
病害病原:番茄丛矮病毒,简称ToBSV,,番茄丛枝病植原体大小为60~460nm,单位膜厚度约11nm。寄主系统侵染番茄、曼陀罗等。局部侵染豇豆、菜豆、黄瓜、苋色藜等,产生枯斑。
防治方法:①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低毒)
使用8-10克/亩喷雾(治疗性)
一季作物最多施用2次,安全间隔期推荐3天,它是一种烟碱类杀虫剂,兼具胃肃及触杀作用。施药后,可被作物根或叶片迅速内吸,并传导到植株各部位。
②40%啶虫脒可溶粉剂(低毒)
使用4-8克/亩喷雾(治疗性)
需建议在蚜虫发生初期施药,施药应该均匀、周到,根据虫情可隔14天再喷施一次。本品有效成分啶虫眯是吡啶类化合物,有较强的触杀和渗透作用,作用机制独特,持效期较长;内吸传导速度快,速效性较好。安全间隔期为7天,每季作物施药次数不超过1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