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通常发生在番茄生长的中后期。病害发生在叶片、叶柄、茎及果实上。叶片染病,主要为害中部和下部叶片,初在叶面出现褪绿色小点,后扩大为不规则形粉斑,表面生白色絮状物,是病菌的菌丝、分生孢子梗及分生
孢子。起初霉层稀疏,渐增多呈毡状,病班扩大连片或覆盖全叶面。有时粉斑也可发生于叶背面,其正面为边缘不明显的黄绿色斑,后期病叶变褐枯死。叶柄、茎、果实染病时,病部表面也产生白粉状霉班。
发病规律:在干燥的条件下易发病。一、越冬与初侵染源。病原在北方,病原主要在冬作茄科蔬菜上越冬。南方番茄常年种植区,病原无明显越冬现象,分生孢子不断产生,辗转为害。二、传播特点。病原随气流传播蔓延,侵染新生的叶丛,以后又在病部产出分生孢子,成熟的分生孢子脱落后通过气流进行再侵染。
病害病原:病原为鞑靼内丝白粉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番茄粉孢,属于半知菌门真菌。一、形态。据观察,菌丝分布于表皮,不穿透叶肉组织。初生分生孢子形状不规则,基部略平截,表面粗糙,有各种小突起,大小(53.24~26.46)um x(3.53~12.0)um。次生分生孢子棍棒状或柱形,无色,表面有各种条状纹饰,串生于分生孢子梗顶端,有少量单生,也有次生分生孢子若生在初生分生跑子上。次生孢子若生部位略有溢缩,基部平截,大小(27~51)ym x(13~20)m。分生跑子梗直立,不分枝,无色,多为2~4个隔,长为81~154um。吸器为球形,色深,若生于顶部膨大略似马鞍状的附着胞上。闭素壳埋生于菌丝中,近球形,内生子囊近10~14个,子囊近卵形,少数近球形,有明显的柄或无柄,其中多含子囊孢子2个,一股卵圆形或椭圆形。二、特性。番茄粉孢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0~25℃;鞑靼丝白粉菌为15~30℃。
防治方法:40%苯甲嘧菌酯悬浮剂(低毒)
使用30-40毫升/亩喷雾(保护+治疗)
大风天或预计药后1小时内降雨,或在极端温湿度条件下及作物长势很弱时,请勿使用本品。为保护作物产量免受病害损失,尽量于病害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开始用药。使用前需充分摇匀,按推荐剂量,兑水叶面均匀喷雾。根据天气条件和病情发展,间隔7-14天再用药。本品为内吸性杀菌剂,按登记剂量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