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一、生活习性。(一)成虫。成虫夜间活动、交配产卵,卵产在5cm以下矮小杂草上。成虫对黑光灯及糖醋酒等趋性较强。(二)幼虫。幼虫3龄前大多在叶背和叶心里昼夜取食而不入士,3龄后白天潜伏在浅土中,夜出活动取食。苗小时齐地面咬断嫩茎,拖入穴中。5~6龄进入暴食期,占总取食量的95%。成虫昼伏夜出,尤以黄昏后活动最盛,并交配产卵。成虫对灯光和糖醋有趋性,3龄后的幼虫有假死性和互相残杀的特性,老热幼虫潜入土内筑室化。老热幼虫有假死习性,受惊缩成环形。二、为害症状。刚孵化的幼虫常常群集在幼苗上的心叶或叶背上取食,把叶片咬成小缺刻或网孔状。
发病规律:一、发生世代。年发生代数由北至南不等,北京3~4代,安徽、江苏5代。二、越冬。在长江流域能以老熟幼虫、及成虫越冬;在广东、广西、云南则全年繁殖为害,无越冬现象。三、环境因素。喜温暖及潮湿的条件,最适发育温区为13~25℃,在河流湖泊地区或低洼内荡、雨水充足及常年灌溉地区,如属土质疏松、团粒结构好、保水性强的壤土、粘壤土、沙壤土均适于小地老虎的发生。尤在早春菜田及周缘杂草多,可提供产卵场所;蜜源植物多,可为成虫提供补充营养的情况下,将会形成较大的虫源,发生严重。四、发生区域。国内各地皆有不同程度发生。
病害病原:一、小地老虎,属鳞翅目,夜蛾科。二、形态特征。(一)成虫。体长16~23mm,翅展42~54mm。头部及胸部背面暗褐色。雌峨触角丝状,雄蛾触角基半部双栉齿状,端半部丝状。前翅暗褐色,前缘及外横线至中横线部分,有的个体可达内横线,呈黑褐色。肾形纹、环形纹和模形纹均镀黑边;肾形纹外侧有1个尖端向外的模形黑斑,至外缘线内侧有两个尖端向内的模形黑斑。后翅灰白色,翅脉及外缘黑褐色。足胫节与附节外缘灰褐色,中、后足各节未端有灰褐色环纹。(二)卵。半球形,直径约0.6mm,表面有纵横相交的隆线,有些纵线2~3叉型。初产乳白色,后变黄褐色,有红晕圈,孵化前有黑点。(三)幼虫。末龄幼虫体长37~50mm,头宽3.2~3.5mm。黄褐色至黑褐色,表皮粗糙,布满大小不等的颗粒,尤以深色处最明显。头部后唇基呈等边三角形,颅中沟很短,额区直达颅顶,顶呈单蜂。腹部1~8节背面各有4个毛片,后2个比前2个大1倍以上。臀板黄褐色,有两条明显的深褐色纵带。(四)。长18~24mm,红褐色至暗褐色。腹部第
4~7节基部有1圈刻点,背面的大而色深。腹未具臀棘1对。
防治方法:①15%毒死俾颗粒剂(低毒)
使用1000-1500克/亩撒施(治疗性)施药后要结合浇水。该药属胆碱酯酶抑制剂,具有触杀,胃毒、乘蒸作用。在土城中的残留期则较长,对防治挤塘等登记害虫有较好防效。每季作物最多用药1次,施药后立即露土。
②3%辛硫磷颗粒剂(中等毒)
使用6667-8333克/亩沟施(治疗性)本品为高效低毒有机磷杀虫剂,以触杀和胃毒为主,无内吸作用,击倒力强,在田间使用,因对光不稳定,很快分解失效,所以残效期较短,残留危险性较小。防治小地老虎等害虫有较好的效果。安全间隔期均为28天,每季最多使用1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