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一、生活习性。一年中有2个高峰,分别为6月-7月和9月-10月。美洲斑潜蝇适应性强,寄主范围广,繁殖能力强,世代短,成虫具有趋光、趋绿、趋黄、趋蜜等特点。每年4月份气温稳定在15℃左右时,露地可出现美洲斑潜蝇被害状。成虫以产卵器刺伤叶片,吸食汁液。雌虫把卵产在部分伤孔表皮下,卵经2~5天孵化,幼虫期4~7天。末龄幼虫咬破叶表皮在叶外或土表下化蝇,经7~14天羽化为成虫。每世代夏季2~4周,冬季6~8周。美洲斑潜蝇等在我国南部周年发生,无越冬现象。世代短,繁殖能力强。二、为害症状。成虫和幼虫均可危害植物。雌虫以产卵器刺伤寄主叶片,形成小白点,并在其中取食汁液和产卵。幼虫蛀食叶肉组织,形成带湿黑和干祸区域的蛇形白色斑;成虫产卵取食也造成伤斑。受害重的叶片表面布满白色的蛇形潜道及刻点,严重影响植株的发育和生长。三、为害作物。为害油菜、白莱等多种十字花科作物。
发病规律:一、一年可发生10-12代,具有暴发性。以蝇在寄主植物下部的表土中越冬。二、分布:原产地南美洲,主要分布在巴西、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古巴、巴拿马、智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分布广东、广西、云南、四川、山东、北京、天津等12个省、市、自治区。
病害病原:一、美洲斑潜蝇,双翅目,潜蝇科。二、形态特征:(一)成虫小,体长1.3-2.3mm,浅灰黑色,胸背板亮黑色,体腹面黄色,雌虫体比雄虫大。(二)卵米色,半透明,大小0.2-0.3×0.1-0.5um。(三)幼虫蛆状,初无色,后变为浅橙黄色至橙黄色,长3mm。后气门突呈固锥状突起,顶端三分叉,各具1开口。(四)蝇椭圆形,橙黄色,腹面稍扁平,大小1.7-2.3×0.5-0.75um。
防治方法:①60%灭蝇胺水分散粒剂(低毒)
使用20-25克/亩喷雾(治疗性)在斑潜蝇幼虫发生初盛期用20-25克/亩对水喷雾。本品是一种昆虫生长调节剂,作用机制独特,持效期长,具有强内吸作用,对双翅目昆虫的卵及幼虫有特殊生物活性,可使幼虫在形态上发生畸变,成虫羽化不完全或受抑制。对斑潜绳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安全间隔期:3天,每季施药最多施药次数:2次。药剂应现混现兑,配好的药液要立即使用。
②16%高氯·杀虫单水乳剂(中等毒)
使用750-1125喷雾(治疗性)于低龄幼虫盛发期兑水喷雾,施药时注意喷洒均匀。对棉花、烟草和某些豆类易产生药害,对马铃薯也较敏感。故施药时避免药液飘洒到该类作物上。本品为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和沙蚕毒素类农药的复配杀虫剂,具有胃毒、触杀和内吸传导作用。安全间隔期为7天,每个作物周期最多使用次数为2次。不宜与强酸及碱性农药等物质混用。建议与不同作用机制杀虫剂轮换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