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主要为害莴笋茎基部,染病后植株褪绿变黄后姜篇枯死,病部呈水渍状腐烂,后长出浓密的白色菌丝,不久由白色菌丝纠结在一起,产生先是白色后成黑色鼠类状菌核。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残余组织内越冬或越夏,菌核在潮温土壤中存活1年左右,在干燥土壤中可达3年以上。在适宜条件下,病菌通过气流、雨水或农具传播。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5-24℃,最适发病环境,温度为20℃左右,相对湿度85%以上,最适感病期在根茎膨大期到采收期。当温度超过25℃发病受抑制,一般常发生在3-4月和10-11月。连作地块,地势低雨后易积水,种植密度大,田间通风透光性差,管理粗放,氮肥施用过多,植株徒长或旺长发病都重。
病害病原:称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菌核球形至豆瓣形或鼠粪状,直径1-10毫米,可生子囊盘1-20个,一般5-10个。子囊盘杯形,展开后盘形,开张在0.2-0.5厘米之间,盘浅棕色,内部较深,盘梗长3.5-50毫米。子囊圆筒形或棍棒状,内含8个子囊孢子,大小113.87-155.42×7.7-13微米。子囊孢子椭园形或梭形,单胞,无色,大小8.7-13.67×4.97-8.08微米。菌核由菌丝组成,外层系皮层,内层为细胞结合很紧的拟薄壁组织,中央为菌丝不紧密的疏丝组织。菌核无休眠期,但抗逆力很强,温度18-22℃,有光照及足够水湿条件,菌核即萌发,产生菌丝体或子森盘。菌核萌发时先产生小突起,约经5天伸出土面形成子盘,开盘经47天放射孢子,后凋萎。
防治方法:①36%多酮悬浮剂(低毒)
使用100-148.15毫升/亩喷雾(治疗性)于病害发生前至初期均匀喷雾防治,亩用水至为50公斤。本品由杀菌剂多菌灵和三唑酮复配而成,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
②40%异菌·氟啶胺悬浮剂(低毒)
使用40-50毫升/亩喷雾(治疗性)在菌核病发病初期均匀喷雾,每隔7-10天一次,连续防治2-3次,将药剂兑水30-45升叶面喷雾处理。本品为氟啶胺与异菌脲复配制剂,对菌核病等病害有极优异的预防、治疗效果。安全间隔期为20天,每季最多施药2次。对瓜类作物有药害,瓜田禁止使用,施药时注意不要将药液飞散到瓜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