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一、生活习性。(一)成虫。成虫夜间活动,但趋光性不强,散产于茄株的上、中部嫩叶背面。(二)幼虫。夏季老熟幼虫多在茄株中上部缀合叶片化蝇,秋季多在枯枝落叶、杂草、土缝内化蛹。二、为害特点。幼虫主要为害果实、嫩茎及花蕊、子房,引起枝梢枯姜、落花、落果及果实腐烂,失去食用价值。三、为害作物。茄子、龙葵、马铃薯、豆类。
发病规律:一、发生世代。在合肥年发生5代。二、越冬。以幼虫越冬。三、发生时期。5月份开始出现幼虫为害,7~9月份为害最重,尤以8月中下旬为害秋茄最烈。四、发生区域。台湾、浙江、广东、广西、华中、华东和西南。
病害病原:一、茄黄斑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二、形态。(一)成虫。体长6.5~10mm,翅展18~32mm。体翅均白色,前翅有4个明显的大黄斑,中室顶端下侧与后缘相接成1个红色三角状,翅顶角下方有1个黑色眼形斑。后翅中室有1个大黑点,两侧有1小黑点,并有较明显的暗褐色后横线及2~3个浅黄斑。(二)幼虫。幼虫体长15~18mm,老熟时多呈粉红色,低龄幼虫黄白色,各节均有6个黑褐色毛班2个瘤突。(三)卵。呈乳白至灰黑色,似水饺状,脊上有锯齿状物2~5个。(四)。长8~9mm,浅黄褐色外被深褐色长椭园形不规则的茧。
防治方法: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中等毒)
使用40-50毫升/亩喷雾(治疗性)安全间隔期为7天,每季最多使用次数为3次。按推荐剂量,兑水均匀喷雾。大风天或预计1小时内有降雨,请勿施药。本品为非内吸性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具有杀虫谱广,作用迅速等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