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一、生活习性。(一)成虫。成虫夜间活动、交配产卵,卵产在5cm以下矮小杂草上。成虫对黑光灯及糖醋酒等趋性较强。(二)幼虫。幼虫3龄前大多在叶背和叶心里昼夜取食而不入土,3龄后白天潜伏在浅土中,夜出活动取食。苗小时齐地面咬断嫩茎,拖入穴中。5~6龄进入暴食期,占总取食量的95%。成虫昼伏夜出,尤以黄昏后活动最盛,并交配产卵。成虫对灯光和糖醋有趋性,3龄后的幼虫有假死性和互相残杀的特性,老熟幼虫潜入土内筑室化师。老熟幼虫有假死习性,受惊缩成环形。二、为害特点。刚孵化的幼虫常常群集在幼苗上的心叶或叶背上取,把叶片咬成小缺刻或网孔状。幼虫3龄后把蔬菜幼苗近地面的茎部咬断,还常将咬断的幼苗拖入洞中,其上部叶片往往露在六外,使整株死亡,造成缺苗断。
发病规律:一、世代。小地老虎年发生代数因地区、气候条件而异。在我国从北到南1年发生1~7代。在辽河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每年发生2-3代,黄河流域棉区每年发生3~4代,长江流域棉区每年发生4~5代,华南和西南棉区每年发生6~7代。二、紧殖规律。成虫多在下午3时至晚上10时羽化,白天潜伏于杂物及缝隙等处,黄昏后开始飞翔、觅食,3~4天后交配、产卵。卵散产于低矮叶密的杂草和幼苗上、少数产于枯叶、土缝中,近地面处落卵最多,每雌产卵800~1000粒、多达2000粒;卵期约5天左右,幼虫6龄、个别7~8龄,幼虫期在各地相差很大,但第一代约为30~40天。幼虫老熟后在深约5cm土室中化师,期约9~19天。三、越冬。小地老虎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在南岭以南,1月份平均气温高于8℃的地区,终年繁殖为害;南岭以北,北纬33“以南地区,有少至幼虫和崤越冬,在北纬33“以北,1月份平均温度0℃以下地区,不能越冬。因此,我国北方地区小地老虎越冬代成虫均由南方迁入。四、气候。当年3~4月雨水少,有秘于越冬幼虫化捅、羽化和成虫交配产卵,小地老虎就有大发生的可能。五、栽培。地势较低、土壤湿度大、杂草种类多且生长茂密,适宜小地老虎生长发育和繁殖。六、发生区域。国内各省、区均有发生。
病害病原:一、小地老虎,属鳞翅目,夜蛾科。二、形态特征。(一)成虫。体长16~23mm,翅展42~54mm。头部及胸部背面暗褐色。雌蛾触角丝状,雄蛾触角基半部双栉齿状,端半部丝状。前翅暗褐色,前缘及外横线至中横线部分,有的个体可达内横线,呈黑褐色。肾形纹、环形纹和模形纹均镶黑边;肾形纹外侧有1个尖端向外的模形黑斑,至外缘线内侧有两个尖端向内的模形黑斑。后翅灰白色,翅脉及外缘黑褐色。足胫节与附节外缘灰褐色,中、后足各节未端有灰褐色环纹。(二)卵。半球形,直径约0.6mm,表面有纵横相交的隆线,有些纵线2~3叉型。初产乳白色,后变黄褐色,有红晕圈,孵化前有黑点。(三)幼虫。末龄幼虫体长37~50mm,头宽3.2~3.5mm。黄褐色至黑褐色,表皮粗糙,布满大小不等的颗粒,尤以深色处最明显。头部后唇基呈等边三角形,颅中沟很短,额区直达颅顶,顶呈单峰。腹部1~8节背面各有4个毛片,后2个比前2个大1倍以上。臀板黄褐色,有两条明显的深褐色纵带。(四)。长18~24mm,红褐色至暗褐色。腹部第4~7节基部有1圈刻点,背面的大而色深。腹末具臀棘1对。
防治方法:3%辛硫磷颗粒剂(中等毒)
使用6667-8333克/亩沟施(治疗性)本品为高效低毒有机磷杀虫剂,以触杀和胃毒为主,无内吸作用,击倒力强,在田间使用,因对光不稳定,很快分解失效,所以残效期较短,残留危险性较小。防治小地老虎等害虫有较好的效果。安全间隔期均为28天,每季最多使用1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