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为害:炭疽病是芦笋的常见病,分布较广。一般发病率20%-60%,严重地块可达100%,对芦笋生产影响较大。田间前期症状易与茎枯病混淆。
症状:此病主要为害茎杆,侧枝和拟叶柄。主茎发病多从茎基部开始侵染,初为水浸状暗灰色小点,逐渐形成红褐色至黑褐色椭圆形斑,略凹陷,随后病斑表面产生许多明显突出的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盘。多个病斑汇合常形成不规则大斑,黑点随病害发展亦逐渐扩展,明显粗大变形,最后致植株枯死。侧枝及叶片染病易折断或脱落,病害严重时植株成片死亡。
病原:病原为盘长孢状刺盘孢,属半知菌亚门炭疽菌属真菌。有性态为围小丛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病组织上分生孢子在田间形成初次侵染,其后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在多雨天气,高温高湿。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植株生长茂密或嫩弱情况下发病严重。
防治措施:
(1)新种植区进行种子消毒,可用52-55°C温水浸种20-30分钟灭菌,或用0.3%种子重量的25%咪鲜胺可湿性粉剂,或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拌种灭菌。
(2)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冬季用较浓的防炭疽病药剂或200倍五氯酚钠药液喷洒土壤消毒灭菌。
(3)施足有机底肥,增施磷、钾肥,雨后避免田间积水,改善田间通风条件。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