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症表现:秋苗染病时,茎基部呈黄绿色水渍状,后很快转黄褐色并发展至绕茎一周。病部组织腐烂干枯而凹陷,产生继缩。水渍状自下而上扩展,幼菌倒伏于地。发病初期,苗床上只有少数幼苗发病,几天后,以此为中心逐渐向外扩展蔓延,最后引起幼苗成片倒伏死亡。
发生原因:1.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和渡过不良环境,第二年春天遇合适条件即可萌发产生孢子囊,并释放出游动孢子或直接生产芽管侵入寄主,或以菌丝体在病残组织中或腐殖质上过腐生生活,次春产生孢子囊游动孢子侵染幼苗,造成幼苗发病猝倒。
2.病菌借雨水和灌溉水进行传播,施用带菌肥料、移栽等农事活动也能传播病菌。
3.土壤含水量大、空气潮湿、温度在30--36℃或8--9℃之间,适宜病菌生长,但不利于幼苗的发育,因而发病重。
4.苗期管理不当也常为病害发生提供条件,如播种过密、大水漫灌、保温放风不当、秧苗徒长、受冻等。此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和黏重土壤及施用未腐熟堆肥,也容易发病。
解决方案:1.合理选择苗床。苗床应选择地势高燥、避风向阳、排灌方便、土壤肥沃、透气性好的无病地块。为防止苗床带入病菌,应施用腐熟的农家肥。
2.苗床处理。播前苗床要充分翻晒,旧苗床应进行苗床土壤处理。
3.种子消霉。
4.加强栽培管理。①与非茄科、瓜类作物实行2-3年轮作;②铺盖地膜阻挡土壤中病菌溅附到植株上,减少侵染机会;③苗床土壤温度要求保持在16℃以上,气温保持在20-30℃之间;④出齐苗后注意通风,同时加强土壤中耕松土,防止苗床湿度过大。保持育苗设备透光良好,增加光照,促进秧苗健状生长;⑤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集中浇毁,防止病害蔓延。
5.猝倒病化学防治方案请查询农管家一植保方案中的最新解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