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一、生活习性。卵散产在杂草丛、田埂或坟地,深2cm。成虫和若虫昼间隐蔽,夜间活动,觅食、交尾。成虫有趋光性。二、为害症状。食叶成缺刻或孔洞,有的咬食花英或根。三、为害作物。为害萝卜、白菜、甘蓝、毛豆等多种农作物。
发病规律:一、发生世代。每年发生1代。二、越冬。以卵在土中越冬。三、发生时期。4~5月份孵化为若虫。若虫5~8月份陆续羽化为成虫,9~10月份进入交配产卵期。四、发生区域。分布广泛。
病害病原:一、油葫芦,属直翅目,蟋蟀科。二、形态特征。雄成虫体长22~24mm,雌成虫23~25mm,体黑褐色,头顶黑色,复眼四周和面部橙黄色,从头背观两复眼内方的橙黄纹“八“字形。前胸背板黑褐色,1对羊角形深褐色斑纹隐约可见;中胸腹板后缘中央具小切口。雄虫前翅黑褐色,长达尾端;后翅发达如长尾盖满腹端。雌虫前姐长达腹端,后翅发达伸出腹端如长尾。产卵管长于后足股节。
防治方法:(1)40%甲维:毒死婢水乳剂(中等毒)
使用105-120毫升/亩毒饵撤施(治疗性)本品是由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毒死蜂复配而成的杀虫剂,具有触杀、胃毒和熏蒸作用。
(2)22%吡虫·辛硫磷乳油(低毒)
使用450-600克/亩撒毒土(治疗性)每亩兑细沙20公斤均匀配成毒土,行间开沟撒施,施后及时糙士。本品是由吡虫啉和辛硫磷复合而成的杀虫剂,具有较强的内吸和触杀作用,破坏昆虫正常的神经系统,该产品杀虫击倒速度较快,持效期较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