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为害特点。以成、若虫刺吸十字花科蔬菜汁液,尤喜刺吸嫩芽、嫩茎或嫩叶、花蕾及嫩英,菜蜂的唾液对寄主组织有刺激作用。能阻碍糖类的代谢和同化作用的正常进行,被害处残留黄白色至黑褐色斑点,幼苗子叶被害,致萎薪,花期为害致结荚不良籽粒瘦瘪,幼虫还传播软腐病。
发病规律:一、世代。新疆年生2~3代。二、越冬。以成虫在田边或田埂杂草落叶下越冬。三、发生时期。内蒙古成虫6月始发,7~9月进入盛发期,5龄幼虫8月大量出现。
病害病原:一、属半翅目,蝽科。二、形态特征。(一)雌成虫体长6.5~8毫米,宽3.5~4.5毫米;雄虫体长7~8.2毫米,宽3.4~4.2毫米,椭圆形,外形与莱蜻相近,新疆菜蜻花纹呈黄、白、橙红,具黑斑,但黄色部分较多。头黑色三角形,宽大于长约1.8倍,有3个黄白色小斑点,边缘黄白,头侧叶长于中叶,且在头前方汇合,侧缘浅色,触角5节,黑色,被浅色细毛,复眼萦红,咚黑,长达中足基节;前胸背板前缘凹,后缘直,侧缘直且光滑,侧角缘、前侧缘及中域T“字纹,黄白色。小盾片三角状,基部具大黑斑,亦为三角形,近末端两侧各具1小黑斑,顶端橙红色。前翅革片外缘色浅,中间具1小黑斑,膜片黑,边缘无色。足黄黑相间。体下方黄,腹部各节中央均具小黑斑钝,具6块黑斑,前2后4,后4个斑多合并成2块大斑。前2个,各节两侧和顶角处有小黑1个,侧接缘黄黑相间。(二)五龄若虫体长4.5~5.0毫米,宽3.5~3.8毫米,椭圆形,花纹黄色成份居多;头三角形,侧叶外缘黑色,每侧各生1黄斑,余黑色;复眼、触角、喂黑色,喝达后足基节;前胸背板前缘略凹,两侧黑斑近方形。小盾片三角形,两侧各生1黄斑,余黑色。翅芽外缘上端色浅,余黑色,达第3腹节末端。足黄黑相间,上被浅细毛。腹部背面黄色至橙红色,4、5、6腹节中央各具臭腺孔1对。腹末端黑色,体下方黄色,腹部各节中间及侧缘各具大黑斑1块。
使用20-40毫升/亩喷雾(治疗性)建议在害虫低龄期时施药进行防治,施药间隔期为7天。与其他类型的药剂轮换交替使用。喷雾要均匀彻底。本品以触杀、胃毒为主,对害虫有一定驱避与拒食作用。作用部位在神经系统,为神经毒剂,使用昆虫过度兴奋、麻痹而死。本品不能与碱性物质混用。本品每季最多使用2次,安全间隔期7天,连续使用间隔7天。
(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中等毒)
使用15-20毫升/亩喷雾(治疗性)本品为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通过与害虫钠离子通道相互作用而破坏其神经系统的功能,使害虫死亡。建议与其他作用机制不同的杀虫剂轮换使用以延缓产生抗性;每季最多使用3次,安全间隔期为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