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一、生活习性。(一)成虫。成虫很活跃,白天活动,出没于寄主间,进行损食、交配和产卵,受惊扰时在株间飞翔或在原株上爬行。成虫吸食花蜜,或靠雌虫以产卵器刺破叶片,从刺孔中吸取汁液。每头雌虫在同一叶片上只产卵1~2粒,常在嫩叶叶背边缘。在自然条件下,有选择健壮植株产卵的习性。(二)幼虫。幼虫孵化后,很快就能取食叶肉,边食边向前钻,随着虫体的增大,隧道越来越大。老熟后即在潜道未端化。二、为害物点。以幼虫在叶片表皮下的柔软组织中取食,食去叶肉,仅留上下表皮,形成灰白色的蛇形潜道,内有黑色虫粪,影响生长,为害严重时叶片组织几乎全部受害,叶上布满潜道,引起整个叶片枯死。三、为害作物。为害豌豆、菜豆、豇豆、红小豆、甘蓝、白菜、莴营、番茄等22科30多种植物。
发病规律:一、发生世代。华北每年发生4~5代,安徽每年发生10~12代,福建每年发生13~15代。二、越冬。淮河秦岭以南至长江流域,以越冬为主,少数以幼虫和成虫越冬,南岭以南无越冬现象。三、发生时期。4~5月份为发生盛期,6~7月份因温度较高,虫口密度迅速下降,为害轻微,迁飞到瓜类、和杂草上生活;8月以后又逐渐转移到白菜、萝卜上继续繁殖为害。四、环境因素。成虫较耐低温,幼虫和蛹的发育适温变较低。高温是抑制豌豆潜叶蝇在夏季为害的主要因素,7月份气温高于32C时难以存活,最适温度为22C左右。五、发生区域。各地均有发生。
病害病原:一、豌豆彩潜蝇,属双翅目,潜蝇科。二、形态特征。(一)成虫。额黄色,触角黑色。中脚背板(包括小盾片)黑灰色。翅长2.2~2.6mm,透明,但有虹彩反光。平衡棒黄白色.足除腿节瑞部黄白色外,均为黑色。(二)卵。长约0.3mm.长椭园形.乳白色。(三)幼虫。后气门每侧有3个孔突和开口,在叶片内化。老热幼虫黄色,长约3mm,体表光滑透明,前气门成叉状前伸,后气门在腹部未端背而,为1对明显的小突起。(四)师长2.5mm左右,长椭圆形,黄至黑褐色。
防治方法:(1)60%灭蝇胺水分散粒剂(低毒)
使用20-25克/亩喷雾(治疗性)在幼虫发生初盛期用20-25克/亩对水喷雾。本品是一种昆虫生长调节剂,作用机制独特,持效期长,具有强内吸作用,对双翅目昆虫的卵及幼虫有特殊生物活性,可使幼虫在形态上发生畸变,成虫羽化不完全或受抑制。安全间隔期:3天,每季施药最多施药次数:2次。药剂应现混现兑,配好的药液要立即使用。
(2)1.8%阿维菌素水乳剂(低毒(原药高毒))
使用40-80毫升/亩喷雾(治疗性)本品在害虫发生初期用药,注意喷雾均匀,视病害发生情况,每2天施药一次,可连续施药2-3次。本品是一种大环内酯双糖类化合物,对昆虫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并有微弱的熏蒸作用,无内吸作用。对叶片有较强的渗透作用,可杀死表皮下的害虫,且残效期较长,不杀卵。本品不可与呈强酸、强碱性的农药等物质混用。安全间隔期为5天,每季最多喷施2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