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一、生活习性。(一)成虫。成虫夜间活动。雌成虫产卵和卵块孵化时间主要集中在20时至次日8时。(二)幼虫。幼虫共5龄。3龄前群集为害,食小;4龄后食量大增,昼伏夜出,有假死性。虫口过大时幼虫可互相残杀。幼虫发育历期11~39天。老熟幼虫入土,吐丝筑室化,发育历期7~11天。幼虫表皮光滑,药液喷洒时不容粘附,特别是3龄以后幼虫,对许多常用药很易产生抗药性,由于该虫来势猛、扩展快、抗药性强。二、为害症状。初孵幼虫结网吐丝在叶背群集取食叶肉,受害部位呈网状半透明的窗斑,干枯后纵裂。3龄后幼虫开始分群为害,可将叶片吃成孔洞、缺刻,严重时全部叶片被食尽,整个植株死亡。4龄后幼虫开始大量取食,蚕食叶片,啃食花瓣,蛀食茎杆及果英。三、为害作物。为害甘蓝、花椰菜、白菜、萝卜、莴营、大葱、番茄、青椒等170多种蔬莱和作物。
发病规律:一、发生世代。广东每年发生10~11代,长江以北地区每年发生4~5代,山东烟台、青岛、菏泽每年发生5代。二、越冬。以蜗在土室内越冬,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全年可生长繁殖为害。三、发生时期。7~8月份为害较重。四、环境因素。最适宜的温湿度20~23℃,相对湿度50%~75%。成虫有趋光性。五、发生区域。国内各省、区均有分布。
病害病原:一、甜菜夜蛾,鳞翅目、夜蛾科。二、形态:(一)成虫。体长8~10mm,体灰褐色,头和胸有黑点。前翅灰褐色,基线前段可见双黑纹;内横线双线黑色,波浪形外斜。(二)卵。卵园球状,白色,成块产于叶面或叶背,外面覆有雌蛾脱落的白色绒毛,因此不能直接看到卵粒。(三)幼虫。幼虫5龄,少数6~7龄。1~3龄虫体长0.1~8mm,体色由淡绿到浅绿,头黑色渐呈浅褐色;2龄时前胸背板有一个倒梯形斑纹;3龄时气门后出现白点。4龄虫体长9~14mm,体色开始多变,有绿、暗绿、黄褐、黑褐等色。前胸背板斑纹呈口字形,背线有不同颜色或不明显,气门线下为黄白色或绿色,有时带粉红色的纵带出现并直达腹末,气门后白点明显,后两项是该虫区别其他夜蛾的征态。老熟幼虫体长可达22~30mm,体色变化很大,由绿色、暗绿色、黄褐色、褐色至黑褐色;背线有或无,颜色亦各异。较明显的特征为:腹部气门下线为明显的黄白色纵带,有时带粉红色,此带直达腹部未端,不弯到臀足上,是别于甘蓝夜蛾的重要特征,各节气门后上方具一明显白点。体长约10mm,黄褐色。中胸气门显著外突。臀棘上有刚毛2根,其腹面基部亦有2根极短的刚毛。(四)蝇。体长约10mm,黄褐色。
防治方法:(1)20%甲氰菊酯乳油(中等毒)
使用30-40毫升/亩喷雾(治疗性)一、于成虫高峰期一周以后,幼虫2~3龄期用药。二、为延缓抗药性产生,一种作物生长季节内施药次数不要超过3次,或与有机磷等其它农药轮换使用。三、在低温条件下药效比高温状态下好,提倡早春和秋冬施药。四、安全间隔期3天,每季作物最多使用3次。五、不可与碱性物质混用。六、无内吸作用,因而喷药要均匀、周到。
(2)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中等毒)
使用40-50毫升/亩喷雾(治疗性)本品为非内吸性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具有杀虫谱广,作用迅速等特性。安全间隔期为14天,每季最多使用次数为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