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一、生活习性。群集芽上为害,展叶后迁移到叶背和嫩梢上为害,并可以产生有翅胎生雌呀迁飞扩散。对黄色有强烈的趋性,而对银灰色有负趋性。二、为害症状。成、若虫群集芽、叶、嫩梢上刺吸汁液,被害叶向背面不规则的卷曲皱缩,排泄蜜露诱致煤病发生或传播病毒病。三、为害作物。为害茄科、十字花科、豆科和普薇科等蔬菜。
发病规律:一、发生世代。华北地区年发生10余代,在南方则可多达30~40代,世代重叠极为严重。二、越冬。以无翅胎生雌蚜近地面的叶背面越冬,或在莱心里和产卵越冬。三、发生时期。在温室内中终年紧殖为害。4月下句产生有翅蚜,迁飞至已定植的甘蓝、花椰菜上继续胎生素殖。四、环境因素。发育最适宜温度为24℃,高于28℃时不利于桃蚜的生长繁殖,有春秋两季呈2个发生高峰。五、发生区域。各地均有发生。
病害病原:一、桃蚜,同翅目蚜科。二、形态:(一)成虫。有翅胎生雌体长约2mm,头黑色,额瘤显著,向内倾斜,复眼赤褐色。胸部黑色,腹部暗绿色,有黑色斑纹。腹管绿色,端部色深,长园筒形,尾片圆锥形,近端部绕缩,侧面各有3根刚毛。无翅胎生雌蚜体长约2mm,全体绿色,或黄绿色,或桃红色。头部额瘤显著,向内倾斜。腹管和尾片同有翅胎生雌。(二)若蚜。若近似无翅胎生雌好,体较小。(三)卵。卵长椭圆形,长1~1.2mm,初产时淡绿色,后变漆黑色,有光泽。
防治方法:(1)20%烯啶噻虫啉水分散粒剂(低毒)
使用10-20克/亩喷雾(治疗性)本品应于低龄幼虫盛发初期施药,每季使用一次,可视虫情进行第二次施药。施药时应注意均匀喷雾。本品是由烯啶虫胺与噻虫复配而成的烟碱类内吸性杀虫剂,主要作用于昆虫神经及烟酸乙酰胆碱受体,对昆虫的轴突触受体具有神经阻断作用,对刺吸口器害虫有较好的效果。安全间隔期为14天,每季作物最多使用2次。不可与呈碱性农药等物质混合使用。
(2)4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低毒)
使用10-15克/亩喷雾(治疗性)本品用于虫害始盛期进行施药,注意重点对叶面、叶背的喷雾,且喷雾要均匀、周到,以确保防效。本品可作用于昆虫神经,对昆虫的轴突触受体具有神经阻断作用,具有卓越的内吸和渗透作用。成虫和若虫接触药剂后,产生口针阻塞效应,停止取食为害,饥饿致死,所以该药剂作用较慢,持效期较长。安全间隔期为7天,每季作物最多使用2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