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一、生活习性。成虫有趋光性。卵产在叶背呈块状,每块有卵数十粒至百余粒不等;初解幼虫有群集性,稍后分散,老熟幼虫受振动后即落地,有假死性。二、为害症状。幼虫食叶,吃成孔洞或缺刻。三、为害作物。为害白莱、甘蓝、花椰菜、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及瓜类、豆类、马铃薯、玉米等。
发病规律:一、世代。在吉林省年发生2代,在福建每年发生4代。世代重叠。二、越冬。多以在被害田及其附近的表土下7~20cm处越冬,少数个体在荒地或沟坡道旁杂草根际的表土下或缝隙中越冬。三、发生区域。各地地均有发生
病害病原:一、人纹污灯蛾,属鳞翅目,灯蛾科。二、形态特征。(一)成虫。雄虫体长17~20mm,翅展46~50mm;雌虫体长20~23mm,翅展55~58mm;雄虫触角短、锯齿状;雌虫触角羽毛状;头、胸黄白色,腹部背面呈红色;前翅黄白色,后翅红色或白色,前后翅背面均为淡红色。(二)卵。扁园形,淡绿色,直径0.6mm左右。(三)幼虫。头部黑色,部淡黄褐色,背线不明显,亚背线暗绿色;体上密生棕黄色长毛。
防治方法:(1)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中等毒)
使用40-50毫升/亩喷雾(治疗性)本品为非内吸性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具有杀虫谱广,作用迅速等特性。不得与碱性农药等物质混用,建议与其它作用机制的杀虫剂交替使用。
(2)10亿PIB/毫升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低毒)使用50-75毫升/亩喷雾(治疗性)本品在卵孵初期至三龄前幼虫发生高峰期施药,注意喷雾均匀,视害虫发生情况,每7天左右施药一次。施药时选择傍晚或阴天,避免阳光直射,遇雨补喷。可与其他生物农药混用或轮换,不能与碱性物质混用。本品不能与碱性物质混用。采收前7天停止旅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