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一、生活习性。北方一年发生5代,以预蝇在土中内越冬。第一代发生在5月上句至6月中旬,第二代6月上旬至7月中旬,第三代7月上旬至8月下旬,第四代8月中旬至10月中旬。成虫产卵于叶缘组织内。使叶缘出现小突起,幼虫共五龄,发育历期10至12天,幼虫有假死习性,早晨傍晚活动取食,老熟幼虫入土做土茧化。为害在春季和秋季出现两个发生高峰,以秋季8至9月为害最为严重。二、为害特点。幼虫取食花、嫩茎、嫩英、叶片,将叶吃成孔洞或缺刻,严重时仅剩叶脉。
发病规律:一、世代。北方一年发生5代。二、越冬。以预蝇在土中内越冬。
病害病原:一、为膜翅目,叶蜂科。二、形态特征。(一)成虫体长6~8毫米,头、中胸背板两侧后部及后胸大部分为黑色,其余部分橙黄色;翅膜质透明,淡黄褐色,前翅前缘有1黑带与翅痣相连。(二)卵近圆形,乳白色变乳黄色。(三)幼虫分5龄,老熟幼虫体长约15毫米,头黑色,体灰蓝色或灰黑色,体上多皱褶,且密布颗粒状突起。(四)初为黄白色,后转橙色。

使用40-50毫升/亩喷雾(治疗性)本品为非内吸性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具有杀虫谱广,作用迅速等特性。不得与碱性农药等物质混用,建议与其它作用机制的杀虫剂交替使用。
(2)6%阿维氯苯酰悬浮剂(低毒(原药高毒))
使用40-50毫升/亩喷雾(治疗性)本品由两种作用机理的杀虫剂混配而成,具有雷毒、触杀及叶片渗透作用。基于害虫抗性治理的策略,建议与其它非IRAC28(双酰胺类杀虫)及IRAC6(阿维菌素类)类杀虫剂轮换使用。一季作物(从苗期到收获),使用本品,应注意其有效防治期累计不超过作物整个生育期的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