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一、生活习性。均以蛹越冬,翌年5~6月开始羽化,成虫日伏夜出,趋光性强,飞翔力弱。幼虫孵化后群集为害,3龄后分散为害。幼虫行动敏捷。老熟后入浅土或于落叶等被覆物内结茧化蝇。成虫不需初充营养即可产卵,多于夜间成块产于上中部叶片背面,可达数百粒。卵期6~8天,幼虫期27~28天,成虫寿命5~7天。二、为害特点。幼虫多食性,啃食寄主植物的茎、花、果实,严重时将叶、花等全部吃光,仅留叶脉、花柄。
发病规律:一、世代。中国东部地区、辽宁以南发生较多,河北一年发生1代,南通一年2代,南京3代。二、越冬。均以越冬。
病害病原:一、鳞翅目灯蛾科。二、形态特点。(一)成虫:翅展雄46~56毫米,雌52~64毫米。体长18~20毫米。体、翅白色,前翅前缘及颈板端部红色,腹部背面除基节及肛毛簇外橙黄色,并有黑色横带,侧面具黑纵带,亚侧面一列黑点,腹面白色。触角线状黑色。前翅中室上角常具黑点;后翅横脉纹常为黑色新月形纹,亚端点黑色,1~4个或无。(二)卵:卵半球形,直径0.79毫米;卵壳表面自顶部向周缘有放射状纵纹;初产黄白色,有光泽,后渐变为灰黄色至暗灰色。(三)幼虫:体长40毫米左右,头黄褐色,部深褐或黑色,全身密被红褐色或黑色长毛,胸足黑色,腹足红色,体侧具1列红点,背线、亚背线、气门下线由1列黑点组成;气门红色。幼龄幼虫体色灰黄。(四):师长22~26毫米,胸部宽9~10毫米,黑褐色,有光泽,有臀刺10根。
防治方法:(1)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中等毒)
使用40-50毫升/亩喷雾(治疗性)本品为非内吸性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具有杀虫谱广,作用迅速等特性。不得与碱性农药等物质混用,建议与其它作用机制的杀虫剂交替使用。
(2)10亿PlB/毫升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低毒)使用50-75毫升/亩喷雾(治疗性)本品在卵孵初期至三龄前幼虫发生高峰期施药,注意喷雾均匀,视害虫发生情况,每7天左右施药一次。施药时选择傍晚或阴天,避免阳光直射,遇雨补喷。可与其他生物农药混用或轮换,不能与碱性物质混用。本品是昆虫病毒类生物衣药;具有毒性低,持效期长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