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一、生活习性。一年发生1~2代,以成虫在土中越冬。翌春5月中旬开始活动,6月上旬交配产卵,6~8月为发生盛期,各虫态并存。成虫有群集性,于10月中旬陆续越冬。二、为害特点。成虫和若虫群集于嫩叶上刺吸汁液,导致叶片枯姜。
发病规律:一、世代。一年发生1~2代。二、越冬。以成虫在土中越冬。
病害病原:一、半翅目,长蝽科。二、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2.5~14mm,宽4~4.5mm,朱红色。头三角形,前端、后缘、下方及复眼内侧黑色。复眼半球形,褐色,单眼红褐。触角4节,黑色,第1节短粗,第2节最长,第4节略短于第3节。嗦黑,伸过中足基节。前胸背板梯形,朱红色,前缘黑,后缘常有一个双驼峰形黑纹。小盾片三角形,黑色,两侧稍凹。前翅革片朱红色,几片中部有一圆形黑斑,顶端暗色,革片近中部有一条不规则的黑横带,膜片黑褐色,一般与腹部末端等长,基部具不规则的白色横纹,中央有一个圆形白斑。足及胸部下方黑色,附节3节,第1节长,第2节短,爪黑色。腹部背面朱红,下方各节前缘有2个黑斑,侧缘端角黑。
防治方法:(1)2.5%溴氰菊酯微乳剂(中等毒)
使用20-40毫升/亩喷雾(治疗性)建议在害虫低龄期时施药进行防治,施药间隔期为7天。与其他类型的药剂轮换交替使用。喷雾要均匀彻底。本品以触杀、胃毒为主,对害虫有一定驱避与拒食作用。作用部位在神经系统,为神经毒剂,使用昆虫过度兴奋、麻痹而死。本品不能与碱性物质混用。本品每季最多使用2次,安全间隔期7天,连续使用间隔7天。
(2)5%高效氟氟氰菊酯微乳剂(中等毒)
使用15-20毫升/亩喷雾(治疗性)本品为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通过与害虫钠离子通道相互作用而破坏其神经系统的功能,使害虫死亡。建议与其他作用机制不同的杀虫剂轮换使用以延缓产生抗性;每季最多使用3次,安全间隔期为7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