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一、生活习性。成虫白天飞翔,取食花蜜,夜晚栖息在植物上。天敌较多,如粉蝶金小蜂等,对抑制虫口数至有一定作用。二、为害特点。幼虫食叶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全叶吃光,只剩下叶脉和叶柄,粪便污染菜心。
发病规律:一、世代。东北、华北1年生4~5代,华东7~8代,华南、西南8~9代。二、越冬。以在菜园附近篱笆、屋墙、树干等处越冬,翌年3~4月成虫羽化,4~11月是幼虫为害期。
病害病原:一、鳞翅目,粉蝶科。二、形态特征。(一)成虫:体长约16mm,翅展46-56mm,和菜粉蝶相似。雄蝶翅白色,脉纹黑色。前翅脉纹、顶角及后缘均为黑色,近外缘的2个黑班较大,且下面的1个黑斑与后缘的黑带连接;后翅前缘外方具黑色固斑1个。翅背面的前翅顶角和后翅有黄色鳞粉,后翅基角处有橙黄色斑点1个。雌蝶翅基部浅黑褐色,色斑和后边末端条纹粗大。其他与雄蝶相同。该种分春型和夏型。春型个体稍小,翅略细长,黑色部分色深;夏型体较大,体色稍浅且明显。(二)卵:瓶状,长Imm。(三)幼虫。幼虫与菜粉蝶的幼虫近似,气门线上只有1个环状黄斑,围绕气门。(四)氟。纺锤形,两端稍尖。
防治方法:(1)20%甲氰菊酯乳油(中等毒)
使用30-40毫升/亩喷雾(治疗性)一、于成虫高峰期一周以后,幼虫2~3龄期用药。二、为延缓抗药性产生,一种作物生长季节内施药次数不要超过3次,或与有机磷等其它农药轮换使用。三、在低温条件下药效比高温状态下好,提倡早春和秋冬施药。四、安全间隔期3天,每季作物最多使用3次。五、不可与碱性物质混用。六、无内吸作用,因而喷药要均匀、周到。
(2)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中等毒)
使用40-50毫升/亩喷雾(治疗性)本品为非内吸性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具有杀虫谱广,作用迅速等特性。安全间隔期为14天,每季最多使用次数为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