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一、生活习性。(一)成虫:成虫羽化后取食,为害至油菜黄熟后,潜入士中10~22cm处越夏,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成虫又复出土为害幼苗,10月上至11月上旬交尾产卵,雌虫把,11月上句雄虫多死于地面。(二)幼虫:墨春蔬菜返青时越冬开始解化。幼虫喜在8~17时为害,夜间、早晚及阴雨天潜伏在土块下,幼虫喜光有假死性,5月上句后,老熟幼虫钻入土中2~6cm处作土室化蝇。历期10~15天。二、为害症状。成、幼虫取食叶片成缺刻或孔洞,严重的叶片被吃光。生长点被害后可造成死苗,严重时导致缺苗断垄甚至毁种。三、为害作物。为害油菜、芥菜、青菜、甘蓝、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
发病规律:一、发生世代。甘肃、陕西、山西等省一年发生1代。二、越冬及虫源:以卵在油菜根部表土内、土缝中、土块或枯叶下越冬。三、发生区域。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等省,山西、陕西密度较大。
病害病原:一、黑缝油菜叶甲学名。属鞘翅目,叶甲科。二、形态特征。(一)成虫:雄虫体长约6mm,雌虫约8mm。头部黑色,顶部有一月牙形黄色斑。复眼黑色。触角11节,棒形,黑色。前胸发达,黄色,中部有一个“凸“字形黑斑,两侧各有一个小黑点,翅鞘黄褐色,小盾片和鞘翅中缝黑色,头、胸、腹、腹面和三对足均为黑色。雌虫腹部膨大,末端露出鞘翅外。(二)卵:黄色至橙色,长椭圆形,长1.8mm。(三)幼虫:末龄幼虫纺锤形,体长约10~13mm。背黑褐色,腹面淡黄色。头黑褐色,前胸、腹末节深褐色,余各节背面具3排大小不一的深褐色肉瘤,瘤上生刚毛。(四)蛹:裸蛹,淡黄色或橙黄色,体长6~7mm。
防治方法:(1)0.5%噻虫胺颗粒剂(低毒)
使用4-5千克/亩拌土穴施(治疗性)于移栽前将药剂施于沟(穴)中,然后移裁,施药后覆土。施药后须保持一定的土壤摘情以利于有效成分的释放和均匀分布。本品为新烟碱类杀虫剂,是一种活性高,具有强内吸性、触杀和胃毒作用的广谱杀虫剂。每季最多使用1次。、
(2)1%联苯噻虫胺颗粒剂(低毒)
使用3-4千克/亩撒施(治疗性)施药后须保持一定的土壤湿润以利于有效成分的释放和均匀分布。本品为两种不同作用机理的有效成分联苯菊酯和噻虫胺的混配制剂。二者混用具有内吸、触杀和胃毒的作用。
